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0-28 19:11:28 阅读 3307

课题。教学设计教师。

9.古诗三首。

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四(2)班。

教材简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策略)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玩庐山后写的,它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雪梅》是南宋诗人卢梅坡写的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法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四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我们班的学生愿意交流,乐于表达,且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好。

课标中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部编版加大了对古诗词的学习,而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的形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法等,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汇总。

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的生字。

2.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或所含的哲理。情感态度与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喜爱。

之情。价值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把握朗读节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或。

重点、所含的哲理。

难点。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喜爱之情。教学准备。

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暮江吟)

课时目标教学环节。

知诗人,解诗题。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含评价意图)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1.学生汇报对白居易的。

白居易(公元772诗通俗易懂,连年迈的老人了解。

都能听懂,哪位同学知道这—公元846),字乐天,个诗人是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

西渭南)人。他是一位伟以检查预习的形。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式引导学生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一首。

诗人。风景诗(板书《暮江吟》)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

2.随题指导“暮”字的书写。样,语言平易通俗。)

3.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诗题字词的教学不能的?“吟”是什么意思呢?

脱离文本,在释2.齐读课题。(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

题的过程中就加。

诗。)3.交流“暮”字要注意的强对关键字词的吟,古代一种诗体。关键笔画,交流识记方学习。4.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法。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

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4.理解诗题。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2.汇报读,共同正音。3.指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交流自己读完诗似乎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理解诗意。

1)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讨论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2)齐读后面两句诗句,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喜爱之情。

5.听师配乐朗读,想象诗。

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扫除学习诗文的障碍。

引导学生懂得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让学生在**中。

1.读完整首诗,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所描绘的景象。

板书:残阳铺水中、江瑟瑟红、露似真珠、月似弓。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指导朗读。

读诗,1)漫步江边,面对着醉。

了解。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意。

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古诗的意境。)

2)齐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面对这样的夜景,诗人发出。

了怎样的感叹?用诗中哪中描绘的画面。个词可以概括?(通过抓关键词“可怜”、“似”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喜爱之情!)

过渡句: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3.师范读古诗。

1.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现在我们来了解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

悟诗,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而深化这首诗是这年七月白居易感受。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在赴杭的江行途中所作。)

假如你是诗人,离开你自己所不乐意待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

2.这首诗在描写那绝妙景色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1.齐读古诗。

2.了解古诗创作背景。

3.自由读课文,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体验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

暮江吟。板书设计残阳江对比。

露——珍珠月——弓比喻。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题西林壁)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课时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目标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环节。**导入。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明确任务,组织自学。

分析结构,体会道理。

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

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激发学生学习兴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趣,培养热爱祖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国的思想。景名胜,说说看。

2.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1.

交流汇报自己知道的**庐山的**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风景名胜。是为了让学生对(放映庐山**)2.

生看录像交流对庐山庐山初步认识,3.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的认识和感受。

吸引学生注意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3.书空课题,齐读课题。力,在交流感受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中使学生对庐山《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的感性认识进行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梳理,同时巩固题)认识。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师配乐朗诵古诗。

同桌可相互交流。

2.齐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词的教学离。

3.听师范读古诗,在停顿。

2.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不开“读”,读能。

处用“/”作上标记。

遍,注意停顿。(配乐)释义,读能悟情。

4.生配乐齐读古诗,读出。

节奏感。1.指名读学习任务。

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2.回忆学习古诗所用的。

引导学生回忆总。

2.引导学生采用拆分法、查方法和步骤。

结学习古诗的步。

字典、看注释、组词等方法解诗题,知作者。

骤和方法,使学。

理解诗意。抓字眼,明诗意。

生能够在小组合。

3.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多诵读,悟诗情。

作中找到自主学。

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

习的方向,更加。

寺。)解诗意。

熟练地掌握方。

4.**庐山风景。4.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

法。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果,全班交流补充。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全。

班共同解疑。

1.师:一般来说,古诗可分1.

生多种方式读古诗:齐掌握诗歌的结构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读、接读、吟唱。

更利于学生体会请同学们一起朗诵,在朗诵2.汇报交流:前两句是写诗歌中诗人所要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表达的道理,然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受。在体会道理时教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3.

交流为什么在诗人眼师不能直接灌2.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有不同的样子。输,要尊重学生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4.

交流由这首诗中诗人的阅读体验和理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所感中明白的道理。解,加以引导。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5.尝试背诵古诗。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3.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题西林壁横岭侧峰远近高低不同角度。

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三课时教学过程(雪梅)

板书设计。1.会认3个生字。

课时。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目标。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环节(含评价意图)

1.课件**冬天的雪景**。

以雪梅图导入新。

2.师:寒冷的冬天,同学们。

课,对学生的视。

最想看到的就是这样的雪。

觉产生冲击,一。

景,而在这美丽的雪景中人。

方面激发学生的1.欣赏雪景图。

**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

学习兴趣,另一。

导入是梅花。(课件出示梅花图2.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方面为学生理解。

片)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

古诗做好铺垫。

春使者。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

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板书课题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诵读。

理解1.师:古诗,为学诗做读古诗,讲究的是抑读通句子。诗意,扬顿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好准备。

2.指名读诗。

体会读。道理。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3.指名读注释。

用学过的方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4.同桌合作,拓展。

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3.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点指导:“降”,认输;“搁”,放下;“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二、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梅香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5.

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

取长补短)6.让我们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引出主题:

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古往今来,不少诗人往往把梅和雪放在一起写,我们的伟大领袖***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曾写下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法尝试理解诗意。5.指名反馈对诗意的理解。

6.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同桌合作读。

7.讨论雪和梅为何争春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8.**雪与梅相互映衬的美景图,体会诗歌所体现的哲理。(各有所长,取长补短)

9.齐读、背诵古诗。

再次巩固学生古诗的方法,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诗意。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更多的拓展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

拓展齐读《卜算子·咏梅》

的喜爱之情,体。

会梅花的精神象。

征。雪梅。雪白梅香人各有所长。

板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9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 古诗三首 精彩片段。一 运用多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1.射雕英雄传 片段。荡气回肠的 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师导入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 射雕英雄传 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文字说明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下邽 现在陕西省渭南县 人,著名诗人。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是他诗论的纲领,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早期多作讽谕诗,如 秦中吟 和 新乐府 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 琵琶行 也很有名。著有 白氏长庆集 苏轼 字子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