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24诗词五首春望》优质教案

发布 2020-10-16 19:47:28 阅读 7654

——杜甫其人其诗。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使用,提升自己的欣赏。

品味和审美情趣。

课题。诗中有圣哲笔底有波澜。

内容分析。学情。

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熟悉杜甫诗的基础上,诵读赏析杜甫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杜甫其人其诗。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自学水平和诵读水平,能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感知诗中的形象,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水平,能在积累感悟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其诗歌创作分期。

2、初步赏析杜甫不同创作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培养对杜甫其人其诗的热爱之情,学习杜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重点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其诗歌创作分期。

初步赏析杜甫不同创作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难点在积累感悟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强化记忆。收集杜甫在不同的创突破作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检查阅读资料,赏析评价,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逐步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方法对于有代表性的诗歌,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创造性的表达。

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

准备。诵读法赏析法引导法课本剧表演法1课时。

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诗歌情况制作ppt简单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收集杜甫不同创作时期的诗歌并学生作简单的赏析。

将《石壕吏》改编成课本剧并排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

郭沫若先生有一幅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把杜甫其人其诗基本上都概括了,是对杜甫的高度评价。上句评人,下句论诗。上句“疮痍”既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

设计意图。用对联概括杜甫其人其诗,典雅凝练。

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了“诗圣”这个称号。下句“民间疾。

苦”是说杜甫的诗注重民生,反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

杜甫诗歌内容丰富,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及热爱祖国、注重民生,与国同悲,哀国所哀的忧国忧民之情,因而。

情感波澜壮阔。

今天我们要在学习和熟悉的杜甫诗歌的基础上,学习赏析杜甫。

引导学生大。

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杜甫其人其诗。

致了解杜甫。

二、诗人生平简介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陵野客,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

官”的家庭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

主。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

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

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长远。

三、杜甫诗歌创作及赏析。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能够分为四期:

了解诗人杜。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甫的诗歌创这个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作分期部、河北南部),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诗人领略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的神。

奇壮美,诗作也多抒发豪迈乐观之情,多借诗歌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最为有名的就是《望岳》(735年,是现存中杜甫最早的一首。

五言古诗)。

全班齐背《望岳》

阅读并赏析。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在不同。

这个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的创作时期参军的小官。这时期他写了《前出塞》(752年)、《后出塞》(755具有代表性年)等诗,讽刺了唐王朝的开边黩武,还写了《兵车行》(751年),的诗歌,有。

意识地提升。

丽人行》(753年)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

自己的欣赏。

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尤为著名,品味和审美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理解达到情趣。

赏析《前出塞》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756年)、《春望》(757年)等诗。

脱险后,通过课本剧。

做左拾遗。后又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

表演,创造。

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的性地表达自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759年)。己对诗歌的。

理解和欣赏全班齐背《春望》

课本剧表演《石壕吏》

课本剧表演后,师生点评)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使官军打败,杜甫最终弃官,携家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来蜀中军阀作乱,严武病死,他漂流到。

湖北、湖南一带,最终病死在湘江上。

这个时期,其代表作品主要有:《蜀相》(760年)、《客至》(761年)、《春夜喜雨》(761年)、《水槛遣心》(761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61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63年)、《登楼》(764年)、《秋兴》

766年)、《登高》(767年)、《登岳阳楼》(768年)等。

赏析《蜀相》、《客至》(与李白的《将进酒》比较)、《春夜。

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四、总结。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年轻时的凌云壮志,“致君尧舜。

上,再使风俗淳”是中年时的济世理想,“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是年老时的孤魂落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他对引用杜甫诗生活的热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对自然的赞美,“露从歌中的名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读书破万卷,下笔句,引导学。

生进一步理。

如有神”是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

解感受杜甫。

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的为人和诗寒士俱欢颜”是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歌创作是他对祖国的牵挂和担忧。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

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

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了新的高度。

字炼句。总来说之,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一样崎岖坎坷。不过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令后世更为敬仰,他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高峰,他是当之无愧的“诗圣”。

五、作业。

以《我眼中的杜甫》为题,写一篇作文。可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作品来分析,表达个人的感受,左右。

板书设计。诗中有圣哲笔底有波澜。

—杜甫其人其诗一生坎坷心怀天下诗圣漂泊不定注重民生。

忧国忧民(思想)诗史沉郁顿挫(诗风)

教学反思。加深对诗人杜甫的理解,培养对诗人的热爱崇敬之情。

部编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24诗词五首春望

诗词五首 之 春望 渔家傲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把握两首诗的内容 2领悟诗人情感。3品味经典诗句 4学会比较阅读。教学过程 一 思考问题。1 整理易错字。2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画面?3 哪些字词流露出诗人的情感?诗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4 理解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 ...

部编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24诗词五首春望

春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 春望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一 导入七年级我们所学的 登岳阳楼 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

部编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13背影》优质教案

背影 教材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2.学习使用旁批的方法,体会本文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3.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体会父爱的深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文本中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难点 理解文中的爱,感悟身边的爱。教材分析 背影 选自 朱自清散文集 是朱自清早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