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案例

发布 2020-09-14 13:06:28 阅读 4782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酸和碱的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

其中实验**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还有哪些性质?

如何**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交流合作。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实录。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很多头痛的问题,如: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很难用常规的方法除去。你有什么好的做法吗?

生:用砂纸打磨。

看见家长用过醋,可能是利用了其中的醋酸……

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这些问题的确利用酸就可以迎刃而解,前两节我们对酸有了一些认识,酸还有哪些性质?

多**展台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看标签、思考、做简单的记录。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中。

师:(打开浓盐酸瓶盖)你看到什么?

生:有白雾产生。

师:为什么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

生:(思考、交流)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它挥发出来的***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师:下面看一个小魔术。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涂到一块棉布中间。你看到了什么?

生:玻璃棒穿过来啦!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浓硫酸有腐蚀性。

师:对,并且是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粘到**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啊!

生:老师,那用硫酸做实验的时候岂不是很危险?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意识很好,但如果我们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进行就能避免危险。比如我们实验室经常要将买回来的浓硫酸进行稀释,你们知道应该如何操作吗?

生:思考。师:(小实验)用温度计蘸浓硫酸在空气中静置。请两个学生上来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生:温度在升高!

师:能说出这是为什么吗?

生:(讨论)可能是浓硫酸在空气中吸水会放出热量。

师:这对稀释浓硫酸有何启示?你能试着设计浓硫酸稀释的方法吗?

提示:水的密度——1.0g/ml;浓硫酸的密度——1.84g/ml)

生:(思考、交流、阅读后回答)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师:如果倒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热烈交流、讨论、并大胆猜测)

师:(实验)在锥形瓶里倒入少量浓硫酸,塞上双孔塞,分别插上分液漏斗和导管,从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的水,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生:啊,液体往外飞溅,倒反了真的有危险!!

师:所以说实验操作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我们可以用稀释后的硫酸和盐酸进行下面的实验。

左边两排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药品: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若干。)

右边两排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稀盐酸的化学性质;(药品:稀硫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钠、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试管若干。)

生:(小组合作,建立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后进行实验操作。)

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学们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正确操作,注意记录实验现象。

约十分钟后)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情况。其它同学要认真听,与你们的结果做对比,看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生:(充分交流,大胆发言)

生1:稀盐酸与镁条反应有气泡放出,与生锈铁钉、氧化铜反应固体减少、溶液变色,与碳酸钙反应也有气泡,与硝酸银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现象。

生2:稀硫酸与镁条反应有气泡放出,与生锈铁钉、氧化铜反应固体减少、溶液变色,与碳酸钠反应也有气泡,与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现象。

师:(对个别有不同情况的小组予以分析、解释,对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精神予以肯定)

请同学们试着把刚才我们做的实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让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生:(对照实验记录,思考后,在练习本上写化学方程式)

五分钟后)师:对照黑板上两位同学写的,我们一起来订正一下。

生:(留出时间让方程式有错误的学生改正。)

师:回顾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盐酸和硫酸都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变化?

生1: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等。

生2:不对。应该是它们中的一部分能与酸发生反应。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加上前面一节学过的中和反应,我们可以总结出酸的几条化学性质?

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然后大屏幕展示酸的四条化学性质)同学们是否想过,不同的酸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生:因为它们都是酸;

因为它们的组成有相似的地方!

师:(引导)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的地方是我们是从微观角度来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多**课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微观的flash动画)

生:(讨论、交流、回答)

因为酸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因为这些反应都是氢离子决定的;

如果别的溶液中有氢离子也会发生这样的反应!

师:同学们肯动脑,总结得很好,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从认识个体到认识一般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同学们只要细观察、勤思考、敢实践,化学就一定可以学得最棒!

酸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了解吗?你们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者到图书馆查阅化学书籍报刊,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收获!

师:(板书)介绍几种常见酸的化学式:硝酸、碳酸、磷酸、醋酸。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生:(讨论后自己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1、碳酸饮料用瓶装还是罐装更合理?

2、手工艺者将失去光泽的银首饰高温加热使其表面被氧化,投入硝酸溶液中,取出后首饰恢复光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原因。

作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酸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用途;查阅资料举例说明酸对人类不利的方面。(能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的请写出方程式)

六、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为核心”。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

如:在讲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签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时,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这些情景小实验,他们的思维就不会如此积极,对其性质和方法的理解也不会非常深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超过了我预先的设想,效果很好;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 学案

岗埠中学九年级化学学案。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1课时 班级姓名教学目标 1.了解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2.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溶液和碱溶液。自学质疑 1.如何鉴别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醋酸?2.完成下列 填上相应的名称或化学式 1 常见的酸。2 常见的碱。3.观察上述酸 碱的...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 学案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 学案。一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有何现象发生?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 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三 活动与 一。对紫色石蕊遇碳酸变红的现象我提出了下列假设,请你将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并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结论。四 将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分别...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 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酸及浓硫酸的腐蚀性。2 知道几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并能用酸碱指示剂区别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3 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二 新知 问题与思考 1 酸和碱我们都不陌生,你知道的酸有你知道的碱有。2 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3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