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 一 教学反思教科版

发布 2020-08-10 17:09:28 阅读 5017

2019-2024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一)教学反思教科版。

内容提要: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补习课。

要学生喜欢科学,不仅需要直接学习兴趣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成功体验。精心预设,把握生成,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关键。关键词:

科学成功体验预设生成。

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补习课。

我曾对执教的六年级学生(205人)做过一次调查,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65人(32%),不喜欢的29人(14%),介于二者之间的111人(54%)。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喜欢科学课。但不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人数偏多,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尤其其中不乏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优异的孩子。

看一看我们的科学课堂,认真听讲,勤于动脑的学生,有;安安静静,若有所思的学生,有;事不关己,处身事外,看课外书、做其他作业的学生,有;借题发挥,有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也有。分组教学,热热闹闹、乱乱轰轰,更是科学课的专利。

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钥匙,但对那些对科学课持有偏见的学生,首要的是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需要,引领他们在科学课堂上体验成功。

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凸透镜》,似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一、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学习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时,学生们手持两个放大镜,一会儿看书中的文字(显微镜),一会儿望远处的景物(望远镜),提出了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改变教学计划,**凸透镜成像原理是立足学生需要,着眼学生发展的明智之举。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由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虽不是教科书的内容,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

拉上教室窗帘,请学生拿着一张4开纸做纸屏,老师通过凸透镜使蜡烛火焰成倒立的放大的像。跳动的蜡烛倒像,连最后一排的学生都看得清清楚楚。“想不想自己动手,在纸屏上找到蜡烛的像呢?

”“想!”

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教师适时强调实验时蜡烛、凸透镜、纸屏的位置,指导学生分析凸透镜位于蜡烛火焰与纸屏之间,蜡烛火焰、凸透镜、纸屏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小组内四个同学一人拿凸透镜(放大倍数较大),一人拿纸屏(a4纸),一人负责蜡烛(固定在桌面上),一人负责记录。因为实验空间的加大,实验环境贴近生活,学生较容易得到放大的倒像,又因为所选凸透镜焦距较短,缩小的倒像也容易获得。

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大家兴致盎然,**的兴趣被充分点燃。三、生成的教学内容。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一小组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假设。验证假设,进一步探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符合预设。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新的假设在意料之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角度有关系。

”我不由为学生们精彩的回答喝彩。四、深层次的碰撞、交流。

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的有五个小组(称为a小组),他们的实验计划是:1.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2.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通过制定计划、实验验证,a小组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结论:凸透镜成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有两个小组(分别称为b、c小组)。实验计划是这样的:1.

利用放大倍数大(小)的放大镜,使蜡烛火焰在纸屏上成像。2.蜡烛、纸屏位置不动,用放大倍数小(大)的放大镜在相同位置替换原来的放大镜。

b小组按计划进行实验,因受周围小组影响,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得出了与a小组相同的结论。

c小组按计划完成了实验,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

假设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小组(d小组)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

在实验汇报阶段,八个小组各持己见,据理力争。特别是b、c小组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把时间留给他们争论,肯定会影响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但生成的教学内容无疑对学生做出假设、验证假设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c小组向全班同学演示了他们的实验,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a、b、d同意c的观点,十分钦佩他们的勇气。

b小组同学经历较复杂,与成功擦肩而过,却历尽坎坷,殊途同归。但他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方法,更收获了精神。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小组的想法、思路被明显化、外显化。

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指出对方不足,经历了激烈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了各自的认识;同学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产生新的猜想或更深层次的理解。

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角度,和凸透镜与蜡烛、纸屏的距离都有关系。”“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绕了一个大圈,问题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大家回顾自己的实验,很快统一了思想。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又将“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没有关系”这样一个是非性问题整理成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并总结出:

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成缩小的倒立的像。学生的成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也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大家对科学课越来越有兴趣,经调查,不喜欢科学课的学生态度有了明显变化。

看来,只要我们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附送:

2019-2024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一)教案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2.正确、熟练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

3.根据放大镜的结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4.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二、教学准备。

1.学生:①放大镜;②书写纸、吸水纸;③观察记载表;④玻片;⑤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水槽。2.教师:同学生。

三、教学过程。

导放大镜用放大镜研放大镜做放大镜(一)导放大镜1.导入。

出示单元提示语p1(课件:幻灯片)学生阅读。

谈话:这段话中的哪个词或词组说明了我们将要**的范围?

2.揭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微小世界,我们必须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就是其中的一种。(板题)3.复习:

①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②怎样拿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二)用放大镜。

1.观察文字与手面(出示表一)

先用肉眼观察,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分组观察)

把用眼睛看到的与用放大镜看到的不同之处记载下来并汇报。2.自主观察并作记载(出示表二)3.猜一猜——它们是什么。

引:放大镜有时还能帮助我们精细地区分物体。

出示两幅图,讨论:图中所显示的可能是什么?这毛茸茸的丝毛是纸的什么?然后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哪一张是吸水纸,并说明理由。(学生对照实物分组讨论)

用放大镜实际观察这两钟纸,撕开、验证(实物投影)③结果反馈:你猜对了吗?你是怎么猜对的?

4.课件出示:放大镜下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描述一下感受)补充观察课本封面中的色块。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板书)(三)研放大镜。

1.引:古希腊人把放大镜叫做魔镜,放大镜与一般的透明玻璃相比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出示一般透明玻璃,表三)

2.学生分组**:一般透明玻璃与放大镜的观察比较、记载、汇报。板画:

3.根据放大镜的两个特点给放大镜取个科学名字。

4.凸透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查资料——p3)课件出示(四)做放大镜。

1.出示(领取):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细线、导线圈,分小组讨论:制作放大镜时要考虑放大镜外形的哪两个特点?2.学生制作,并试着观察,上台演示。

五)小结:这一课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六)课外作业:课外用冰做一个放大镜板书。

1·1:放大镜。

放大物体图像(看清细节)

放大镜》一课学习记载表。

班级姓名。表一:观察文字和手面,先用肉眼观察,后借助放大镜观察,比较后填表。物体用放大镜看到的文字手的表面。

表二:自选身旁的物体用放大镜观察并作记载物体用放大镜看到的。

表三:一般透明玻璃与放大镜外形结构特点比较。

一般透明玻璃放大镜。

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用草图表示)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 一 教学反思

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教学情境。拉上教室窗帘,请学生拿着一张4开纸做纸屏,老师通过凸透镜使蜡烛火焰成倒立的放大的像。跳动的蜡烛倒像,连最后一排的学生都看得清清楚楚。想不想自己动手,在纸屏上找到蜡烛的像呢?想!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适时强调实验时蜡烛 凸透镜 纸屏的位置,指导学生分析凸透镜位...

六年级下册科学《放大镜》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 放大镜 导学案。学习内容导学准备。导学步骤。导学环节。时间2016年4月20日。分组实验器材 放大镜16个。导学流程和内容。备注。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课前 定标。3....

六年级《放大镜》教学设计

附件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放大镜 姓名学科年级。一 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要求 并知道放大镜放大的规律,了解放大镜放大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 通过实验 了解放大镜放大的规律 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放大镜放大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放大镜放大的规律 培养学生交流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