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8-08 17:35:28 阅读 5731

六年级语文《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教学过程:

一、解题材。1、今天我们学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2、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解释人。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

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三、解诗题。

1、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解词意。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

2、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3、同学们,你们可以根据加红的词来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吗,试试看。

4、、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下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

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5、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学习这首词的方法:一、解题材。

二、解释人。三、解词题。四、解词意。

同学们,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自学另一首词《渔歌子》,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够学习得很好。

六年级语文上《如梦令》教学设计

精选公文范文。六年级语文上 如梦。令 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 谢谢。六年级语文上册 如梦令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2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 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教学难点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 含蓄曲折的语...

六年级语文《如梦令》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 如梦令 教学反思。六年级语文 如梦令 教学反思。篇一 如梦令教学反思。一 朗读全词,读出节奏。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 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二 结合注解理解内容。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如梦令》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 如梦令 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够理解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 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并描述出来。3.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二 学习重 难点 重点 能够理解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