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 2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发布 2020-08-07 22:00:28 阅读 2091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仔细阅读教材可以发现这两首诗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写西湖的,它们同是描写夏天景色的诗。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一位诗人描写的诗夏天雷阵雨前后的西湖,展现了变幻多端的西湖美景;另一位诗人则用他优美的笔墨描写了盛夏西湖荷花荷叶的美丽、端庄,展现了一幅优美的荷塘美景。

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所以,我猜想结合两首诗展开教学,可能比单独教学效果要好的多。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板书题目,让孩子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比较这两首诗题的相同之处,结果可以发现,题目的结构是相同的,如都点名了时间,一是“六月二十七日”点名写诗的时间,一是“晓”也同样突出了时间,另外都突出了事情“醉书”和“送林子方”.从题目的解读中,孩子已经能感受到这两首诗的紧密的练习了,对于进一步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接着,我点名两位诗人同是在描写西湖的景色,向孩子发问:两位诗人分别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西湖美景呢?让孩子自己进行学习,然后汇报。

从孩子汇报的情况来看,孩子的自学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因为他们能抓住关键的词句汇报,而且能用自己的话展现诗句的内容,表述清楚。在孩子能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出示了两幅画面,分别是阵雨时的西湖和盛夏荷花盛开的西湖,让孩子观察,欣赏,再次回味诗中描绘的西湖,诵读诗句,感受诗的美妙,体会作者的心情。最后就是想象表达,诗句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擅于利用这些有限的文字,引导孩子想象,体验表达,更能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所以最后的环节中,我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练习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展现自己眼前看到的画面,孩子的体会很好,在荷花荷叶中加入了活动的小鱼,飞舞的蝴蝶等等,展现了一幅幅更加美丽的西湖荷花图。

从本课的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孩子的能力,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他们,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表达的机会,他们会做的很好,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开放些,充分发挥孩子的学习潜力,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这节课,我以“今天,老师把本来两节课的内容放在一节课上和同学们一起**,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给了老师的这份惊喜,我太高兴了!谢谢大家!”来小结这节课,最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学后,我还想这样来教学:

一、《古诗两首》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绝美图画。如果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的方法来读这首诗。引导学生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受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也是可以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两首》说课稿

古诗两首 说课稿。一 说教材。本课选了两首古诗,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二 说教学目标。1.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4 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 教案。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两首诗相映成趣。诗题内涵丰富 点明时间 地点 事件何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要培养学生 阅读 欣赏 批判反思的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欣赏虽然位置偏次,却是精要之处 首先,欣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删繁就简,直击要处。其次,欣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审美观照,是能动的内在审美需求 审美倾向的自主情意活动和价值取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