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3-19 19:50:28 阅读 7075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展现诗歌表现的情景。

2.会写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能以补充情境故事的形式进一步熟记诗的内容,理解诗的意思,领悟比兴、对仗等写作手法。

4.感受诗中描绘的西湖大雨“疾来疾去”的变幻,感悟作者的人生情怀。

2学情分析。

1.学生之前读过苏轼的一些文章,对苏轼有一些了解。

2.学生对夏季暴雨疾来疾去的景象有体会。

3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诗中描绘的西湖大雨“疾来疾去”的变幻。

难点:感悟作者的人生情怀。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预习反馈。

一、预习反馈。

1.这首诗是宋代诗(词)人苏轼写的一首诗。

2.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

3.写生字“遮”。

4.交流划出的“景物”: 云、山、雨、船、地、风、楼、水、天。

设计意图:预习,是进入有效学习的前提,带着初步的感知,初步的思考进入课堂,是展开课堂学习的基础。作为古诗的预习,因为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文,所以特意安排了“划出景物”这项预习内容。〗

活动2【活动】二、自主学习。

1.明确自学目标: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老师暂且来当一回“退隐居士”,请你们自己来解释诗题和诗句的意思。自学时可以先自己想,再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结束后由一位同学组织,请最踊跃的小组到前面来说一说,组员间可以互相补充,台下的同学有问题,举手,经组织者同意后可以补充或提反对意见。

2.阅读词条:

望湖楼:楼名,在杭州西湖边上。

翻墨:像翻倒的墨汁一样。

跳珠:像蹦起的珍珠。

水如天:水如同天一样广阔。

3.自学、小组间交流。

4.全班交流。

5.明确句意: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着,纷纷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从望湖楼向下看去,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设计意图: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学习古诗的一般能力,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显然是与学生的“学力”现状不想吻合的,这里采用借助词条,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理解古诗句意的目的,避免了单一的接受式学习。〗

活动3【讲授】三、眼中有“景”

1.出示苏轼对王维诗的评价,体会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老师给第一句诗题了“阴云压近”四个字。在接下来的三句诗句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呢?请你也试着用四个字来概括。

可以如:跳珠入船。

风吹去散。水如天阔。

3.听老师读,想像画面,感受其中的动态。

4.找出诗句中传递“变化快”的感觉的字词。

翻、跳、乱入、未遮、卷忽吹”

5.概括出这场雨“疾来疾去”的特点。

6.用朗读来展现这场疾雨。领悟一些朗读方法,如展现雨的来去匆匆,不一定是“语速”的加快,而应当用“语势”来体现。

7.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心情故事,我们不妨来再现一下900多年前,西湖六月二十七日的情景。

六月二十七日,艳阳当空,蝶舞莺歌。苏轼趁着这美好的日子,泛舟西湖,边饮几杯酒,边欣赏西湖景色。

谁料,夏日的西湖,天气多变。刚刚还是万里无云,转眼间,乌云( )

还没等那云把山全遮住,( 苏轼赶紧进了船舱。只见( )忽然( )

雨停了,苏轼走出船舱,只见( )苏轼的心头为之一震,联想到自己宦海沉浮之事,他心中不禁豁然开朗。下船后,他疾步来到望湖楼边,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旁人看了也啧啧赞叹。一人捋捋胡须说:“这首诗对仗极为工整,诸位请看,‘黑云’ 对‘白雨对‘跳珠’,‘卷地风’对未遮山’对‘( 真是妙不可言呐!”大家听了,不住地点头。

另一人接话说两处比兴(相当于比喻)手法的运用,使云、雨如在眼前啊!”

苏轼自己对这首诗作也甚是满意。

十多年后,苏轼再次来到杭州西湖时,重又写诗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设计意图:描写六月西湖,大雨疾来疾去的瑰丽景象,是这篇古诗的主要内容,怎样透过文字,通过适切的引导,看到这样的景象,正是需要作为引领者的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片段中有四个层次,一是分别用四字词来概括四句诗呈现的场景,从不同的用字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某一场景的想象是否准确。二是通过找出诗中能生动表现夏日西湖大雨疾来疾去的字眼,感受作者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事物特点的精准把握与精确表达。

三是通过教师的配乐示范朗读,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展现眼前的景物变化。四是通过情境再现式的故事,以补充故事内容的形式来进一步达到熟记诗的内容,理解诗意,入情入境,获得感同身受的学习体验,同时领悟比兴、对仗等写作手法。〗

活动4【讲授】四、心中有“情”

1.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雨常常让人心中不快,而此时,苏东坡的心情如何呢?

一)欢喜。找到诗句中渗出欢喜之情的字词,说说理由。(如:跳珠等)

二)醉。1.根据古汉语词典中词条,解释文题中的“醉”字。

1) 渴酒过量而神志不清。

2) 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如《屈原传》中记载:“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3) 极端爱好。如沉醉、陶醉。宋之问诗:“目断南浦云,心醉东郊柳。

4) 比喻糊涂。如“醉生梦死”。

2.悟出“醉”字中所蕴含的人生“乐观豁达”之心。

3.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中再次感悟苏轼之“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

[宋]苏轼。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4.结合苏轼的整个人生历程,感悟“醉”的真义。人们常说:

“最甜不过故乡水,最美不过故乡景”故乡真的无此好湖山吗?这其实是他面对变贬职遭遇时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正因此,他醉在了他乡杭州的“好湖山”中了。

如果说,苏轼在杭州,能乐观地排解中的的各种愁绪,豁达地而对生活,那么,当他又被一降再降,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直到“乌台诗案”,坐了103的天牢,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对是怎样面对他的人生的呢?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kāi)病目,捻(niǎn)衰髯rán”——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郁闷、消沉的,无奈的、孤独的、万念俱灰的!

5.是啊,经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苏轼变得万念俱灰!但苏轼不愧是苏轼,他重又找回了积极的自我,从万念俱灰中乐观豁达地走了出来!

这是他在黄州任职后期写的一首词,课前预习材料中也有对词意的大致解释。看,这里也有一个“醉”字,你怎么理解“我欲醉眠芳草”这句话?

西江月。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设计意图:王国维先生说得好,一切情语皆景语。文学阅读理论中又有一条为大家所熟知的理论,就是“一切解读均是误读”。

本片段设计中,从景语出发,结合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读出了隐含在景语中的情语,或许,一切都是误读,但误读又何防,读诗,读史,都可以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意义也就在于通过过去的人,过去的历史,照见现实的自己。〗

活动5【讲授】五、读出“自己”

从古至今的人们一直在读着苏轼的诗,读啊,读啊,一直读到了今天的课堂上。人们仅仅是在读苏轼吗?你读到了什么?

风雨过后,风景会格外美丽,相信每件事都会有它最完美的结局,就像一首歌中所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睛空”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这是陆老师读到的自己,送给大家共勉:

可把诗歌比西湖,晴雨变幻显奇景!若把人生比天气,何惧坎坷与风雨!”

设计意图:读出自己,将他人的诗文与自己的生命融合在一起,诗,在心中,在历史的天空里亘古流传。〗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4 古诗两首

24.古诗两首 教案。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两首诗相映成趣。诗题内涵丰富 点明时间 地点 事件何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外书目古诗试卷

灌南县华侨双语学校小学分校2013 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书目及古诗试卷。制卷人 刘金娥审核人 刘金娥得分。一 水浒传 部分。1.水浒传 的作者 朝代 它是我国第一部 2 水浒传 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位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共有 3 位。他们是王伦,晁...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练习五

练习五。教学目标 1 学习一些反应现代生活的 新词儿 走进现代社会。2 通过诵读,不断积累知识。3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 小小即兴演讲会。5 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 口语交际是教学的重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揭示课题1 板书 练习五2 生齐读。二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