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一、教材解读。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1?课文简说。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第二单元:“人物画廊”。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的主要因素——人物,深入体会**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关注**的结构和篇章布局,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之处;**的语言往往是鲜活的而又经过精心锤炼,学习时要细细揣摩。
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注重教材和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教点的联系。
故事发生在2023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p35 ②照样子,写出意思相近的词语答案:暖和(温暖)誉写(抄写)昔日(往日)眺望(远眺)附近(周围)周游(遍游) ③填入适当表示动作的词语答案:晚饭后,爸爸在(看/读)报,妈妈在(织/打)毛衣,奶奶安闲地(倚/躺/靠)在躺椅上(闭)目(养)神。
每当这时,我会给爸爸(沏)茶,替妈妈(切)西瓜,最后帮奶奶(捶)背。智慧宫下面都是老师的美称,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答案:
老师是(园丁)——关怀学生,无微不至。老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春雨)——关心体贴,润叶细无声。
老师是(春蚕)——吐尽银丝,为他人御寒。老师是(蜜蜂)——忙忙碌碌,采花酿蜜,培育下一代。老师是(梯子)——默默无闻,帮助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
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等。因为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四、相关链接。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2023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胃口:比喻食欲或食量。比如“我今天胃口不好”;还比喻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如“他对画画不感兴趣,打球才对他的胃口”。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四年级第八课教案
教学题目 第八课 课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识读本课个词语,重点掌握 胳膊,文学,丈夫,收入,防御,长期,从事,获得,想方设法,凭,专心致志,毕业 等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2.能用本课所学的汉字 膊,丈,志,寄,宿,防,期,获 组词 书写 使用 步骤掌握识记汉字的规律。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讲...
四年级第八课教案
教学题目 第八课 专心读书 课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识读本课30个词语,重点掌握 胳膊,文学,丈夫,收入,防御,长期,从事,获得,想方设法,凭,专心致志,毕业 等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2.能用本课所学的汉字 膊,丈,志,寄,宿,防,期,获 组词 书写 使用 步骤掌握识记汉字的规律。过程与方...
四年级第八课
窗体顶端。教学目标 1.能用和谐 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知更鸟的歌 并知道重唱 合唱是声乐的两种演唱形式。2 能和同学合作,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知更鸟的歌 并从中享受到乐趣。教学重难点 1 用和谐 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知更鸟的歌 2 区别声乐的两种演唱形式 合唱与重唱。教具准备 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