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整合备课

发布 2020-05-28 17:26:28 阅读 4285

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课型阅读整合课备课教师使用教师。

感谢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获得人生的启迪。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生感悟”,《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这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教学时引领学生去阅读它们,感悟它们,实践它们,能让孩子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一颗美丽的心》、《生命草》、《天天向前走的孩子》,采撷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真情、哲理,带给我们无尽的感悟、启示。

六年级教材下册第一组《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主题学习丛书下(6)《一颗美丽的心》、《生命草》、《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所7-8课时用课时。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1、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2、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过程。一、依生实际积极引发。

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言文两则》,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为“距离”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不同。还有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孰”“乎”“汝”等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要让学生理解。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第一,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匆匆》: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是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获得的。重点品读第自然段中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这些语句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又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3.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3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体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学习过程。4.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单纯把修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此句话用这种修辞好在**。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

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彷徨、伤感的低沉情绪。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

1.可以从以前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鞋匠的儿子》导入,让学生回忆这些课文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2.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

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学习理解具体语句,对种树人的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的描写和作者听了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受到感动的部分,进行深入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在**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启示,获得人生感悟。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可让学生先自读,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如,下面这些语句,“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对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让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4.朗读指导应注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可以此为线索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朗读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时的所想,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时的所感,指导学生边读边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

对种树人说的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种树人不确定地给树浇水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加深对课文主旨的感悟。《顶碗少年》: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围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为什么说这场表演是“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指导学生重点理解3—7自然段,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如,描写顶碗少年前两次表演时的动作的语句,“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碗,又掉了下来”,从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这场杂技表演不仅精彩优美,而且表演难度很大。再如,描写少年表演时神态的语句,“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在第一次失败后,3/5

还能保持镇定,有重新表演的信心;但在第二次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从对少年表演杂技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这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同时,还要从对观众的表情、言行的描写,对“碗”的具体描写,感受杂技表演的难度很大;从对老者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鼓励,正是这宽容和鼓励,给了少年勇气和力量,使表演获得了成功。

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作者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那就是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手指》:体会作家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

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二、迁移学法,初步尝试。孩子们,继续默读主题阅读丛书《一颗美丽的心》、《生命草》、《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这三篇文章,看看哪些语句表现出作者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你又是从哪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的呢?

用我们学过的阅读方法和体会到的细节描写对表现全文中心的作用去进一步感谢生活,感悟人生。

1.自由阅读丛书中的3篇课文,借助课后提示和文中泡泡语提示,读懂文章。

2.完成阅读单。文章题目。

主要内容。精彩段落。

精彩句子(在原修辞手法文中用——画出)

一颗美丽的心》

生命草》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

我的发现。三、共同分享举一反三。

1、师请学生自由表达。

2、亲爱的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再加上我们在语文丛书上读过的文章,相信你们对写这类感悟人生的文章有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也感受到了他们所用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谁能谈一谈。(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双方共同总结:

学习目标:利用已有阅读经验,将读书收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加深对丛书文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表达方法的感悟。

具体操作:开展积极、双向化的对话,师生共同分享到阅读心得。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抓一两个整合点,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四、主题拓展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再次感受了生活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同时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作者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不同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写作、学习中,取人之长,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五、作业设置活学活用。

1、仔细观察生活,选取一个生活片段,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写一篇人生感悟的文章。

─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生活中的事物特点或是蕴藏的哲理,在写作中要注意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课下继续阅读主题阅读丛书中的其他篇目,进一步感受作者们对于平凡生活的不同感悟。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课备课

单元主题。第一单元课型拓展阅读课备课教师使用教师。感谢生活感悟人生。教学分析。一颗美丽的心 让我们看到那位非凡的老师给了弱者尊严,给了强者仁爱,更给了所有孩子看世界的眼睛。生命草 一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草蕴含的顽强生命力。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 让我们看到人们榜样的力量,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持续的行走。...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合备课 修改版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 高尚 由 一夜的工作 穷人 白桦林的低语 杨震幕夜却金 和 尊敬普通人 组成。从教材编写意图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一个主要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什么是 高尚 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高尚,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合备课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写家乡的景物。教材分析 这次的习作安排是写家乡景物,教学时可以结合口语交际进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路,写出家乡的景物及感受。如果学生想写其他地方的景物也可以。同时注意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学目标 1 培养自己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 能对自己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