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艺术课教案

发布 2020-05-28 04:21:28 阅读 9324

分组讨论,派代表说一下自己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电影有了什么样的新认识。以及今后如何看待电影艺术。

札记:其实以前对于电影表现手法,尤其是蒙太奇,我也不是很了解。但通过备课和查阅资料,我自己也感到受益匪浅。所以说教学必定相长。

课题1:青铜时代。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

教学思路: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今天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 (出示课题)

二、新授: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2023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

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2023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2023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一、新授。

1、深入学习青铜工艺品的艺术特点。

**课件和欣赏书本和资料,教师重点分析青铜器在造型和装饰上的特征。

1)对称、稳定的造型;

2)坚硬、冷峻的质感,光洁深沉的色泽;

3)神秘、狞厉的纹饰。

2、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交流、了解青铜器的工艺特点。

纹饰可分为人物、动物几何形等三类,有单独适合和连续等式样。

通过互动、**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好习惯。

二、学生**。

1、教师从材料的选择、造型的设计、色泽的处理、纹样的装饰上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学生设计作品。

2、欣赏其他班同学好的构思,互相激发创作灵感。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用线描方法表现青铜器,包括造型、装饰等。

2、小组讨论。

各组同学提出自己的方案,交流激发新的灵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交流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

四、赏析评价。

请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你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你的构思了吗?通过学习与制作,你觉得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制作水平,激发了创作的兴趣吗?

你觉得谁的设计最漂亮、最具有青铜器的特征?

表扬、鼓励和肯定同学们的大胆设计的作品。

教学资料:1、青铜艺术:中国青铜时代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一世纪为鼎盛阶段。

它跨越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商、周三代,延续了近两千年。当时,青铜作为贵重的合金,主要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在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等盛大场合。青铜器使用的种类、数量及大小显示了其主人的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力。

青铜器种类众多,造型繁复,纹饰精美,铸造技术高超。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外,还涵盖了许多边远少数民族活动区域。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是中华民族最为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

2、商周青铜壁:雕塑位于铜陵市义安路、石城路口,建于一九九二年,由程勉、汪新志创作。在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参展优秀作品。

“商周青铜壁”立意反映了古铜都采冶历史。这组雕塑由在铜陵出土的商爵、春秋鉴、西周鼎组成兆壁涌泉,青铜壁纹饰图案为铜官山采炼图,原***副总理邹家华题词“中国古铜都铜陵”镶嵌在**。雕塑巧妙地将古文物、采冶历史、喷泉、彩灯、草坪融为一体,象征着铜文化在铜都大地上源远流长,发扬光大,给铜陵人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赏、游息场所,同时告示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课题2:一言九鼎。

二、教学目标: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对鼎文化的传承领悟和初步运用。

四、教学准备:"鼎"字成语和名鼎**资料。

五、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欣赏。

感知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文化内涵,学生交流搜集资料。

进入青铜展廊:

1、兽面纹方鼎。

鼎呈方斗形,口沿有一阶状的唇边,口边立两耳,腹下四隅设四空足,口沿下是以单线构成的八组兽面纹,每壁的两侧和下沿饰密集的乳钉纹。大鼎在古代是盛放肉食,作于祭礼原器为商代中期(公元前15-前13世纪).2023年河南部州张寨南街出土,高100厘米,重82.

5公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2、四联鼎。

由四个相同的附耳盖鼎于腹部连接面成,盖顶有三头卧牛为饰,每个鼎只有一个足,但有六个附耳,其中两耳是共用的。长足鼎是典型的战国晚期楚鼎的风格,四鼎相连中一起的形式很少见。原器为战国晚期(公元4世纪-前221年),2023年安徽太湖长河水利工地出土,高15厘米,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3、龙纹鼎。

口上有两耳,耳外壁各有两条对称竖立的龙。腹部有六条侧面的龙,两两相对,在龙头之一设小牛首。腹部有三个龙头大耳,与腹下三足相对应。

这一形式在青铜鼎上是仅见的。整器造型宏伟,是西周时代最大的青铜鼎。原器为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2023年陕西淳化史家塬村出土,高122厘米,重226公斤。

淳化县文化馆藏。

4、秦公鼎。

口上立两耳,腹部宽而浅,下有马蹄形足,口和腹部的纹饰是两个变形的兽,尾部上下相接,连接处为一兽目,称兽目后连纹。腹内壁铸铭文六字"秦公作铸用鼎",说明这是秦公所铸并作用的。原器为春秋早期(约公元前6世纪),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墓地出土,高47厘米,重26.

5公斤,上海博物馆藏。

5、福禄寿屏风及鼎炉。

屏风上为仿金铜大梁,长6.6米,两端站立一对不锈钢铸成展翅欲飞的仙鹤,两根方形青铜立柱,高5.6米。

屏风用透雕,密集的交龙纹组成,镍白铜铸造,上有福,禄,寿三个篆体仿金铜字,气势壮丽宏伟。我国著名青铜器学者马承源教授设计屏风前置三座寓意福禄寿的鼎炉,高1.2米,参照陕西法门寺地官出土刻唐草连瓣纹争鎏金五足大薰炉,以仿金铜铸成,造型华丽。

6、钟——以钟传情钟是中国青铜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敲击乐器。钟体是椭圆形的共鸣箱,前后左后各有一条立体的,以蟠龙弯曲勾连形成的透雕棱脊;前后两条上限在舞部,左右两条在舞的上部相联,组成悬挂状的钮。腹部饰对称的龙纹。

钟敲击的部位在焉部空隙处。原形参照为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的克钟的原形,高63厘米,重38.25公斤,此钟通高1.

68米,钟声洪亮悠扬。

二、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一、欣赏各类鼎。

1、司母戊铜方鼎。

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2023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吴家柏树坟园,因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而得名。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这三个字的含意是:

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我们看到司母戊铜方鼎的鼎腹是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是目前发现的最大青铜器。2、大禾方鼎器呈长方形,四壁饰浮雕人面,神态严肃,五官毕具,人面额顶较宽,脸宽而方,浓眉,凹陷的眼窝,高颧骨,鼻梁挺直,阔嘴厚唇。人面两侧有大耳,耳的上方有小的曲折形角,耳下有兽爪,这是一个神人。

腹内壁铸名"大禾"两字,为商代氏族名。原器为商代晚朝(公元前13-前11世纪),2023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高难度38.5厘米,重12.

85公斤,湖南省博物馆藏。

六年级下册艺术课教案

课题3钟鼓齐鸣。二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钟鼓,感受钟鼓艺术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三 教学重点 了解钟鼓文化,感受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的奇特与精美。教学难点 钟鼓的制作,以及纹饰的绘制。四 教学准备 ppt课件,纸制钟鼓若干个,剪刀 彩纸等。五 课时安排。2课时。六 教学思路。第一课时。一 ...

三年级艺术课教案 下

第一单元 课题一说谎的孩子会长长鼻子 教学目标 听 木偶奇遇记 的故事,学生能够生动讲述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学生能塑造故事中比诺曹的造型,并展开想象进行故事编续和表演。在歌曲学唱中能够对歌曲进行有感情的表现,注意对节奏和旋律的处理。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 有关 木偶奇遇记 的故事。2 声音磁带...

二年级下册书法艺术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书法艺术。第十六课左邻右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判断左右结构的汉字,并注意各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2 使学生重点掌握上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要领,并学会运用到日常的书写实践中。3 培养良好是书写习惯。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 出示偏旁,回忆偏旁的书写特点2 今天我们来学习左右结构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