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科常教案

发布 2020-05-08 09:54:28 阅读 5825

1、 怎样认识事物——模拟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模拟实验的作用;

2、 初步知道模拟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3、 知道风形成的原因;

4、 初步学会运用模拟的方法研究斜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用模拟的方法研究风的成因和斜面的作用。

2、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是怎样模拟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环境,用模拟方法研究斜面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 空气对流的实验装置;

2、 地球仪、手电筒;

3、 斜面装置、小车、橡筋、直尺;

4、 投影片或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一) 地球上昼夜变化的模拟实验。

1、 出示情景:放映地球上昼夜变化的投影片,通过提出设问1“人们是怎样知道地球上昼夜变化原因的”,引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会议。

2、 通过演示“地球上昼夜变化成因”的模拟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3、 通过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是实验中太阳、地球的替代物。

二) 模拟风的形成的实验。

1、 出示情景“风的形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观察这个模拟实验装置及发生的现象,提出设问2:风是怎样形成的?

2、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使学生知道一些实验器材是如何替代自然情景的。

3、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知道风形成的原因。

三) 运用模拟方法研究斜面的作用。

1、 放映“卡车利用斜面装货”的投影片或**,提出设问:斜面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并提出斜面作用的假设。

2、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怎样建立斜面模拟实验的装置。

3、 通过斜面模拟实验操作与分析,使学生懂得:使用斜面省力。使用斜度越小的斜面,就越省力。

四) 运用模拟实验的意义。

1、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模拟实验或借助模型对于研究事物的意义。

2、 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多地知道一些通过模拟方法研究问题的实例。

课后追记]:

2、太阳、地球和月亮。

第1课时)一、 教学目的:

1、 初步知道太阳、地球、月亮的大小、位置、相互距离和运动。

2、 初步知道月亮圆缺变化的原因。

3、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认识月亮圆缺变化的原因。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月亮圆缺变化的原因。

2、 难点:运用模拟方法认识月亮圆缺变化的实验操作。

三、 教学器材:

1、 三球仪模型、投影片。

2、 射灯(或手电筒)和乒乓球。

四、 教学过程:

一) 太阳、月亮、地球的大小和相互距离。

1、 出示太阳、地球、月亮的挂图或放映投影片,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三球的大小、位置和相互距离。

二) 地球和月亮的运动。

1、 教师出示三球仪模型并演示,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地球和月亮是怎样运动的。

三) 月亮圆缺变化的原因。

1、 通过设问,使学生对月亮圆缺变化的原因做出假设。

2、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可以用光源、人的头部和皮球作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代替物,模拟它们的运动。

3、 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发现“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有时多,有时少。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能解释月亮圆缺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2、太阳、地球和月亮(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初步知道日食和月食是形成的原因。

2、 初步知道日食和月食的种类。

3、 知道观察日食的方法。

4、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三、教学器材:

光源、地球仪、乒乓球、小皮球。

四、教学过程:

一)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1、 在复习三球是怎样运用的基础上,通过提出设问:三球运动时,当太阳、月亮、地球成一直线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太阳或者月球,会发现什么现象?使学生引起思考并做出假设。

2、 通过太阳、月亮、地球运动到成一直线时的模拟(试一试),使学生验证对日食、月食现象的假设。

二) 不同的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1、 通过在此指导学生进行日食形成的模拟实验及观察日食的真实**,使学生知道日食的过程和日食和日全食、日片时和日环食等不同现象。

2、 通过在此指导学生进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观察月食的真实**,使学生知道月食的过程和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的现象。

三) 观察日食的方法。

通过讨论观察日食的方法,使学生日后能不失时机地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难得一见的日食现象。

2、太阳、地球和月亮(第3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用太阳的高度来表示的。

2、 初步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3、 初步学会几种测量高度的办法。

二、 教学重、难点:

测量太阳高度的一些方法。

三、 教学器材:

投影片或挂图、竹竿、皮尺、太阳测高仪。

四、 教学过程:

一) 表示太阳位置的方法。

1、 通过“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的设问,使学生产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的疑问。

2、 出是“太阳在天空中不同位置”情景的挂图或放映投影,使学生观察到: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位置不同。

3、 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知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科学上用“太阳的高度”来表示。

二) 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

1、 通过教师启发和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些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

2、 组织学生使用拳测法、臂测法、立竿测影法,进行太阳测高的实验活动,使他们初步学会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

3、 指导学生制作太阳测高仪,并进行实验,使他们初步学会使用太阳测高仪。

三) 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高低变化的关系。

1、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课本上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他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太阳高度低时,气温也低,太阳高度高时,气温也较高。

四) 课后实践活动。

1、 在总结时,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后测量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使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一步探索一些自然规律。

课后追记:3、水的三态变化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水的蒸发与沸腾现象,认识它们的异同;

2、 初步知道水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3、 知道水蒸气的性质;

4、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认识水的沸腾现象。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水的蒸发与沸腾。水蒸气的性质。

2、 难点:蒸发现象与沸腾现象异同。“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

三、 教学准备:

1、 湿布一块;

2、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温度表等(每组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 蒸发现象。

1、 教师演示“湿布写字”的活动,创设水迹发生变化的情景,组织学生对“水迹为什么不见了”的问题展开讨论。

2、 通过对“你在日常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例子吗?”的讨论,丰富学生对蒸发现象的感性认识。

3、 组追学生对实例进行归纳,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初步认识水的蒸发现象,教师还要有意引导学生了解水的蒸发是需要条件的,即“水受热才能蒸发”。

二) 沸腾现象。

1、 通过“还有什么方法能使水变成水蒸气”的设问,使学生认识实验1的研究目的、要求和方法。

2、 通过组织交流实验记录,使他们认识:随着水文的身高,水中的气泡会增加,当水被加热到100℃时,大量的气泡从水中翻滚到水面破裂而向空中散去。

3、 通过“水面为什么下降了许多”、“水到**去了”、“气泡里是什么”的问题讨论,使学生认识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腾条件是要将水烧热至100℃。

4、 通过对“蒸发”和“沸腾”现象的比较,使学生掌握到蒸发和沸腾现行的异同点。

三) 水蒸气的性质。

1、 通过观察和交流实验2的现象,使学生知道:水蒸气是物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气态的水,水蒸气与冷会凝结成水。

2、 通过讨论“试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使学生加深对水蒸气性质的认识。

3、水的三态变化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水蒸气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2、 初步知道人们是怎样利用水蒸气的力量做工;

3、 初步知道如何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去研究“怎样利用蒸汽力量来做工”。

二、 教学重、难点:

1、 水蒸气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做工。

2、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去研究“蒸气里的利用”。

三、 教学准备:

1、 水蒸气推力实验装置;

2、 蒸汽推动活塞模拟实验装置;

3、 蒸汽轮机模拟实验装置;

4、 蒸汽火车模型,蒸汽轮机模型。

四、 教学过程:

一) 水蒸气有力量。

1、 通过设问“水壶里的水烧开时,壶盖为什么会跳动”,启发学生做出推测。

2、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水蒸气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正确结是“水壶里的水烧开时,壶盖为什么会跳动”的道理。

二) 蒸汽机的原理与应用。

1、 提出“人们可利用蒸汽力吗”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 通过教师演示和解释“蒸气力推动活塞”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蒸汽机转动的原理。

3、 通过教师演示火车的模型和讲解插图,使学生初步了解蒸汽机的应用。

三) 蒸汽轮机的原理与应用。

1、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蒸汽机转动的原理。

2、 总结:蒸汽有很大的力量,早被人类应用了。

3、 引导学生进行设想“你如何利用蒸汽力为人类服务”,并组织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水的三态变化 (第3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道水蒸发快慢的条件;

2、 知道水冷到0℃一下冻结成冰;冰受热会化成水;

3、 指导冰的性质;

4、 初步知道冰会直接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会直接变成冰晶;

5、 知道水有三态变化,初步掌握水的三态间变化的条件和规律;

6、 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怎样才能是水蒸发的快。”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冰与水的形态变化;冰的性质;水蒸气快慢的条件;

2、 难点:水蒸气与冰的形态变化;

三、 教学准备:

1、 铁台、酒精灯、试管夹、电吹风;

2、 金属杯、冰、盐、温度计;

3、 冰块、水缸、铁锤。

四、 教学过程:

一) 怎样使水蒸发得快。

1、 提出“怎样才能使水蒸发得快”的设问,启发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2、 归纳学生的实验设想,并尽量采纳学生的设想指导学生开展对比实验,并从中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二) 水受冷会结成冰。

1、 提出“水受冷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的问题,启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做出回答。

2、 教师演示水结冰实验,使学生从中认识水结冰的温度条件。

三) 冰的性质。

1、 提出“冰具有怎样的性质”的设问,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冰(颜色、透明度、气味及味道)的性质。

2、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冰硬而脆,比水轻的性质。

3、 提出“冰受热会怎样”的设问,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经验,认识冰受热会融化成水。

四) 冰与水蒸气的相互变化。

出示两幅生活实例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蒸气可直接变成冰晶,冰可直接化成水蒸气。

五) 水的三态变化。

组织学生通过回忆,不仅对水的三种形态有鲜明的印象,而且知道水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4、常见的天气现象(第1课时)

一、 教学目的:

1、 初步知道常见天气现象的基本特征。

2、 知道常见的天气现象形成的过程及其区别。

3、 初步学会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天气现象形成的过程。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几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区别。

2、 难点:初步学会运用模拟实验方法去认识天气现象的成因。

三:教具准备:

1、 高筒烧杯、碟子、三角支架、酒精灯、石棉网、深色搪瓷杯。

2、 冰块、食盐、洗净的沙、小树枝等。

四、教学过程:

一) 几种常见天气现象的特征。

1、 出示情景:6幅天气现象图,导入课题。

2、 通过对“天气现象图”的观察,使学生能描绘这几种常见天气现象的特点。

二) 常见天气现象(云、雾、雨)的成因。

五年级科上

一 填空题。1 水分 空气 适宜的温度 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2 蝴蝶多在 白天 活动,娥多在 夜间 活动。3 动物在 形态 构造 和 习性 上都有他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4 食物链长从常从 植物 开始,到凶猛的 肉食 动物中止。5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形成的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 生态系统 6 发光...

五年级上教案

信息技术科课时计划。五 年级 上 册。学校 漂河九年制学校 教师 孙斌国 教学进度表。全册教材教学目标。第一单元进度计划。第二单元进度计划。第三单元进度计划。课时计划。总第 节备课日期年月日授课日期年月日。课时计划。总第 2 节备课日期年月日授课日期年月日。课时计划。总第 3 节备课日期年月日授课日...

五年级上教案

三沟学区中心校电子教案模板。人版五年级上册电子教案。学科英语 学校 下院小学 姓名郭亚敏 学科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计划。第一单元 what s he like?备课。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 pep英语 五年级上册unit 1 what s he like?本单元的学习围绕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