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第七课时实践与探索(一)
课时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发生变化,但在围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由此便可建立“等量关系”同时根据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且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多**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问题1.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如果长方形的宽是长的23,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第(1)小题一般能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可提示:与几何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可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发现数量关系。
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不变,长与宽的和为60÷2=30(厘米),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第(2)小题的设元,可让学生尝试、讨论,对学生所得到的结论都应给予鼓励,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
并加以验证。
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
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即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6页练习.
第l题,组织学生讨论,寻找本题的“等量关系”.
用一块橡皮泥捏出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它的体积是不变的。因此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开展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要解决“能否完全装下”这个问题,实质是比较这两个容器的容积大小,因此只要分别计算这两个容器的容积,结果发现装不下,接着研究第2个问题,“那么瓶内水面还有多高”呢?如果设瓶内水面还有x厘米高,那么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等量关系是:
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从而列出方程。
四、小结。本节课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同学们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
本节的教学专项内容是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图形的面积、体积等几何问题,基本的计算公式是很有必要进行复习的。在问题1的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设元的技巧,学生对直接设。
教学札记。元有一定的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对间接设元有一定的困难。先让学生体会这种困难也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害怕学生范错误,让学生自己经历这个转变是必不可少的。
七年级教案
课题 1.4.1有理数的乘法 1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能根据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的简单运算 2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发展观察 归纳 猜想 验证能力 重点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导学指导 一 温故知新。1.有理数加法法则内容是什么?2.计算。3.你能将上面两个算式写成乘法算...
七年级教案
全方位教学辅导教案。悠寸草心。14.4分,每点2分 1 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了 2 说明青年在给母亲洗脚之前,并不了解母亲为养育他所受的辛劳。15.3分,意思对即可 因为不爱父母者,不会热爱企业。16.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1 插叙。2 交代青年的家庭背景 帮助事件展开,丰富...
七年级教案
校园风景。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掌握表现风景的一些基本技法。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多角度 多手法表现景物的空间感。2.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手法表现自己的构思和思想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对生活感受的表现能力和对现实生活的写实能力。2.体验校园的人文景观。二 教学重点 构图与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