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1.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难点:初步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
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yu):吸引,招引。
6)喧腾(xuān):喧闹沸腾。
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1.作者简介。
王家新,2023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2023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2023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2023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2023年离开。
2023年去英国。2023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2023年)、《游动悬崖》(2023年)等。
2.导语。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
三、正课。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5.**质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7.**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8.**质疑:“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课时。9.**质疑: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质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11.**质疑:“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12.**质疑: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力。
13.**质疑:“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4.**质疑:“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15.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五、板书。海比喻理想境界。
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教学反思:2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4 **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导入。
参考导语设计。
a.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
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b.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c.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过渡: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
注音: 训诫(ji) 陡峭(qio)嶙峋(ln)(xn)耸立(sng)
啜泣(chu)着眼(zhu)头晕目眩(xun)迂回(yū)
纳罕(n)(hǎn)小心翼翼(y)
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参***: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研读与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拓展练习。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七年级上册教案
安塞腰鼓 教案。奉贤区奉浦学校柳肖云 一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2 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 诗意美。3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二 重点 难点 1 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 诗...
七年级上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1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领会文章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反复诵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文学的内容及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萌生对文学的兴趣。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2.尝试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3.有感情...
七年级上册教案
七上units1 2 必备知识梳理。重点单词。unit 1 1adj.直的2adj.高的。3n.身高 高度4adj.瘦的。5adj.重的6adv.n.在 今晚 在 今夜。7adj.小的8n.电影院。9n.眼镜10adj.英俊的。11n.鼻子12n.嘴。13adj.圆形的14n.脸。15n.眼睛16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