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单元备课

发布 2020-04-06 21:59:28 阅读 6891

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

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

数10以内的数;读、写10以内各数;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及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是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难点是写1-10各数。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是选取以儿童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为素材,通过“科技小组活动”、“老鹰捉小鸡”、“拔河比赛”、“快乐的课堂”四个学生感兴趣的综合信息图组成“情境串”,让学生在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亲切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2、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3、充分利用自主练习,扩大学习空间。

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5、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

单元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单元进一步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 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 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和自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 会用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单元教学难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教学方法: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拓展练习,实际应用的思路来教学。

教学措施:1、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观察,会编数学小故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2、 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并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3、 在分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能正确的进行表达和交流。

四、课时数 2课时。

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

—10以内的加减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10以内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探索规律”等内容。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2、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关键:让学生先建立加减法的表象,然后再由显见的表象抽象出算式。

四、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

由于本单元是全册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也是第一次系统学习10以内的口算加法,所以在进行本单元设计时,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倡导算法多样化,并进而从中优化。而且还设计了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进而提高口算能力。

五单元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逐步地学会学习,总体的教学思路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进行应用。

六采取的措施:

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让学生编成数学故事从而激发兴趣。

2.重视学具的应用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建立加减的表象。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的眼,口,手,脑都动起来。

七、课时数:8课时。

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要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主动观察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强体验。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2、学会确认方向,正确辨认前后左右。

单元教学重点:正确辨认前后左右上下。

单元教学难点:在相对面判断左右。

单元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引导学生讨论、亲自体验来加深对方位的理解、增强判断力,并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源于生活,产生用数学思考观察周围实物的兴趣。

单元教学方法:游戏猜一猜——游戏击掌游戏——感知体验——辨认应用——反思数学。

采取措施:1、充分唤起学生的经验意识,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数学生源于生活,并不高深莫测,并不难。

2、重点让学生充分体验,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学知识。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

4、设计多种活动,巩固所学知识。除教材提供的游戏外,教师还可联系当地学生实际,设计结合本课内容的其他游戏进行教学。

5、教学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能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对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的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11——20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口算。

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

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结合学具和计数器的使用,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知道计数单位和数位,建立数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计算时,教师要尊重学生。

单元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应用拓展知识面——思路来反举。

采取措施:1、充分展示情境图,让学生从有趣的情境图中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并能把数学信息编成小数学故事,讲给大家听,培养学生观察,口语表达能力。

2、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

3、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养成遇到问题积极尝试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3课时。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单元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87-92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入学后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能准确说出每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单元教学难点:通过看、摸、涂等形式,直观辨别这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

单元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摆、拼、摸一系列动手活动,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同时,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总体教学思路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创作交流问题—应用拓展。

采取措施:1、充分准备实物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练习拼搭物体。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立体图形充满好感,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抽象物体形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单元教学准备:

学生:各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或摸型。

一年级上册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备课。一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 静夜思 小小的船 阳光 影子 比尾巴 和语文园地三,在语文园地三里面有个口语交际。本单元以生活常识为主题,让学生从课文中识字 写字和练习朗读,并且了解一些生活小常识,增加学生的生活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静夜思 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

人教版一年级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教案。一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大雨和小雨 第二课时 布谷声音的强弱 第三课时 大鼓和小鼓 青蛙 会 二 教学要求 一 单元总要求。1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并能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模仿。2 在声音创编的活动中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主备人 张苗苗。单元简介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以识字为重点的一个单元模块。本单元以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为出发点,集中多种识字方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有效的识记一定数量的汉字,进而提高识字数量,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单元安排了4篇课文 1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