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发布 2020-03-20 07:56:28 阅读 2833

课题:1、空气的性质。

科学**: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

.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描述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有质量。

描述空气能够被压缩。

将瓶中的纸不会湿和瓶中的气球吹不大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联系起来。

将倾斜的天平与空气有质量联系起来。

将压不到底的针筒与空气能被压缩和空气有弹性联系起来。

能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知道空气的部分性质但没有将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三者联系起来,未能认识到压缩空气有弹性。

层次2:学生知道空气的性质,并且了解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有质量三者之间的联系,知道只有压缩空气才有弹性,但不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层次3:学生知道空气的性质,并且了解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有质量三者之间的联系,知道只有压缩空气才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方法来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层次1:学生不能自主利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认识空气。

层次2:学生能自主利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但在实验过程只能够不能按实验设计的步骤实验。

层次3:学生能自主利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能根据实验设计按步骤实验。

教学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的同样多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和调查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

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忙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

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点。

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的感受。

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

4、小组讨论,汇报。

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

空气是有质量的。

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讨论:杯子里的空气向水面跑。

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的上方。

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的,那空气有吗?

出示研究**,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设计图。

6、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7、各组交流。

光盘演示实验要求。

8、领取实验器材。(小组分工)

9、进行实验验证。

10、各组说明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论。

11、师生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1、请两三位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2、学生观察松手时气垫发生的变化。

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实吗?提供针筒和橡皮。

4、观察针管里的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的空气、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讨论得出结论。

**光盘录像。

6、平时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7、学生讨论、汇报。

8、利用教学光盘补充。 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占据空间。

觉察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质量。

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回顾和解释 1、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2、学生讨论,完成**后汇报。

3、通过活动和不同物体与空气的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汇报总结。 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课题:2、冷空气和热空气。

课程标准:科学**:1、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科学知识:1、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

2、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

.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科学知识。.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

.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描述冷空气往下沉,热空气往上升;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能将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的对流联系起来。

借助其他物体继续认识空气。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没有将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与热空气上升联系起来,不知道冷热空气的对流会形成风。

层次2:学生直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是与热空气上升有关,但不知道热空气为什么上升;知道冷热空气对流会形成风。

层次3:学生直到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是与热空气上升有关,并知道空气受热后会膨胀;知道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能力: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层次1:学生不能借助其他物体学习觉察空气认识的方法。

层次2:学生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但借助的物体与方法单一。

层次3:学生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运用的物体和方法多样。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相同的小纸袋两个、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探索和调查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冷空气是下沉的。

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

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

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课题:3、空气中有什么。

科学**:1、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课时动物怎样生活。第一周2011年8月30日。教学内容 第一课动物怎样生活。教学目标 1.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2.通过回顾观察过的动物,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新的观察内容。3.会查找 交流 汇报对动物的观察结果。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要求 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爱护植物。3 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4 概括。归纳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6种器官构成。5 学生竞赛 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6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三 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欢坨小学。孙更军。第一单元溶解。第一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肿的变化。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过程。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