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发布 2020-03-20 08:09:28 阅读 8842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教学难点:1、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二、探索和调查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

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忙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

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点。

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的感受。

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

4、小组讨论,汇报。

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板书课题。

二、**空气是有质量的。

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讨论:杯子里的空气向水面跑。

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的上方。

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的,那空气有吗?

出示研究**,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设计图。

6、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7、各组交流。

三、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1、请两三位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2、学生观察松手时气垫发生的变化。

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实吗?提供针筒和橡皮。

4、观察针管里的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的空气、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讨论得出结论。

四、回顾和解释。

1、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2、学生讨论,完成**后汇报。

3、通过活动和不同物体与空气的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汇报总结。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2、冷空气和热空气。

教学目标: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教学重点: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学难点。1、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探索和调查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冷空气是下沉的。

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

二、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

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三、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

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四、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1、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学重点。1、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学难点。1、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蜡烛熄灭的实验。

1、出示书上第九页的实验,请学生**,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

了解学生有关空气知识的认识。

初步了解学生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

二、探索和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回答,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5、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小组的讨论在班级进行解释汇报。

火柴熄灭的实验。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的瓶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为什么?

2、师提供实验装置(也可演示实验),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5、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2、板书课题。

二、认识二氧化碳。

1、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能,“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2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瓶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

认识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成分。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的石灰水是澄清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对比)

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实验,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1、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2、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3、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

2、哪些地方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呢?

3、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持续十几秒中左右。)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有什么样的感受。

4、大家有什么感觉啊?

5、这说明什么啊? 从中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关注。

二、探索和调查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空气的关系。

1、大家看看书上第十二页的第一副图,这就是我们刚才所做的那个试验,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空气)

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第二副图呢?又说明了什么?

3、第三副图是什么人啊?她在地球上吗?她为什么要被设一个氧气瓶呢?

4、同学们说说看,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借助教学光盘补充例子。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6、那我们的空气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如果有一天没有了可以利用的空气,那我们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空气和生命是什么关系?

2、板书课题。

二、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第十三页。

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看了书上的这副图,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长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他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1、看看书上第十四页的六副图,然后讨论,他们分别为净化空气做了什么事情?

2、在这方面你可以有哪些地方向她学习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课时动物怎样生活。第一周2011年8月30日。教学内容 第一课动物怎样生活。教学目标 1.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2.通过回顾观察过的动物,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新的观察内容。3.会查找 交流 汇报对动物的观察结果。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要求 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爱护植物。3 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4 概括。归纳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6种器官构成。5 学生竞赛 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6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三 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

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欢坨小学。孙更军。第一单元溶解。第一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肿的变化。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过程。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