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 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 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若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例2、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2、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 h min。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km/h。
例4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车缩短了 h。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
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 合4.32km/h
速度图象: 变速运动:
a、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3、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5、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三、堂上练习。
1、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
2、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某同学的身高是15.8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 。
3、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若选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若选为参照物,他又是运动的。
4、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
a.4h内通过160kmb.10s内通过了100m
c.1h内通过1.2×106cmd.1min内通过1000m
5、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6、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飞机加油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者彼此处于相对状态。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一、基础练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单位是n。
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基础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二、复习内容。
1、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九年级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处理。本单元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工作 式化的内容和作用,熟悉图表的常用类型,掌握打印工作表的方法 2 学会对数据进行排序 筛选 分类汇总,理解图表 打印预览 页面设置的作用。2.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常用函数 2 掌握排序 筛选 分类汇总和工作 式化的方法,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
九年级教案
第1课时。教学内容 新建演示文稿。教学目标 1.掌握如何启动powerpoint应用过程。2.能新建一个空演示文稿3.知道幻灯片的 版式 的涵义4.会保存制作好的演示文稿。教学重 难点 建立演示文稿。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新年好,本学期继续由我同大家来学习信息技术,前面我们学习过microsoft...
九年级教案
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period1 1a 1c unit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period 2 2a 2c 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period 3 3a 4 u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