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比比谁的反应快。
1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3.浥这个字读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21、搭石。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法设计:合作交流读中感悟、背诵法。
学法设计:边读边想象法、表演法、批注法。
课前准备:1、制作ppt,。
2、读课文五遍以上,熟读。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展开交流和讨论。
教学难点。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1.激趣导入。
、出示课题:21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
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继续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继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诵美,传情。
a、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b.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创美,抒情。
a、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
第六单元习作指导 看图作文 胜似亲人 一 教学衔接。先与学生沟通学校的学习情况,检查上次作业,了解学生近期心理状态。二 教学内容。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的重难点。1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2 听写部分词语。教学前分析 这次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 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两者任选其...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
叙事的单幅图只展示了一件事的部分内容,除了前面所说的那些方法外,我们还要学会从一幅图的内容,想象出以前会怎么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重视写好开头和结尾。如果是多幅图,要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要着重观察前一幅中没有出现的事物,如出现了哪些新的人物,地点有什么变化等。即使是相同的画面,也要特别注意画面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六教学案例。肖家堡小学梁艳艳。一 引言导趣,激发情感。孩子们,第六单元的那一个个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故事拨动了我们爱的心弦,打动了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感人的画面。二 看图想象,激活画面。1 指导看图。师 你看到了什么人?师 小姑娘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