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人。
刚读《诗人》还以为这是一诗歌,因为它的语言像诗,细细读了几遍后发现它是一篇说明文。全文总分结构,线条清晰,分别讲了诗人是画家、**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最后告诉我们诗并不难学。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就构想着何不就紧紧抓住文章结构上特点,以“在作者眼里,诗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学习任务,以此驱动孩子们在文中去探索和寻找答案呢?然后通过“读”的指导和合作学习,让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孩子们读诗、写诗的兴趣,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就按照这样的构想逐个环节组织下来,总体来看效果是不错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带着大家学完“诗人是个大画家”一部分后,我让孩子们举一反三,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同桌合作学习其他段落这个环节上,我有了意外的惊喜。说意外是因为刚认识他们,对他们的阅读能力不了解,有些担心他们完成不了合作学习任务。
交流汇报时,开始只有一两个同学的小手举起来,我不断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感受与大家分享了,孩子们不但完成了合作学习任务,而且找到了信心。
本课教学最大的遗憾是原定2课时完成,实际用了3课时,我反思原因有三:
一是孩子们课堂习惯非常糟糕,随意插话,思想开小差,不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我不得不三番五次进行提醒和纠正,耗费了很多时间,需要尽快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二是课前对课**现的问题预设不够,考虑不周,研读教材还不够细,备课中对学生的估计不足,还是习惯性的站在了教师的角度;
三是孩子们课前预习不充分,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预习,基本的扫清生字任务都没有完成。要加强预习训练,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规范预习内容,在每一天的学习中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
2语言的魅力。
语言有着怎样的魅力?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恐怕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然而《语言的魅力》这篇文章,却以一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诠释了语言的魅力之所在。一位诗人在一个街边乞讨的盲人老妇身边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结果竟让路人纷纷解囊相助。
“春天来了”四个简单的字为何能有如此大的魔力,不仅唤醒人们的同情心,还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呢?这是一个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催化剂。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个问题,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展思维。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1、抓住“变”与“不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还是这个地点,还是这位老人,为什么上午、下午乞讨的结果却有这么大的不同。让学生比较阅读,感悟人们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来至于什么。
2、激发想象,形成对比。对诗人加的四个字“春天来了”,让学生对春天来了的景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抒发对春天的感受,继而把孩子们的思绪收回来,“这一切美妙的景象对于这个盲人老妇来说似乎与她没有多大关系,她的眼睛里只有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让无限春光与老妇人眼前无尽的黑暗形成对比,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同情心自然地生发出来,从而体会到了“春天来了”四字的作用,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3、联系生活,适当拓展。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到生活中,交流搜集的打动人的语言。
不尽人意之处是:当诗人看到路人都纷纷向老人施舍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没有抓住“欣慰”一词。
让学生多角度思维,诗人欣慰的是什么呢?不然,学生对诗人加了几个字后的这句话所表现出来效果会有更深刻的情意体验。
3、书本里的蚂蚁。
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精致浅显的童话故事,故事好懂有趣,学生喜欢,故本课教学主要采取朗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说、质疑问难、合作学习。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文字的魅力,课中我设计了“文字串门”游戏,让学生变换标点和文字顺序改变句子的意思。学生对这个游戏尤为感兴趣,连平日里不怎么爱动脑的陈卓都举起了小手,很多同学在游戏结束了还意犹未尽。
我不由想到,如果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相应的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和语言活动,不是更能激发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与阅读的主动性吗?“文字串门”游戏从形式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一、直面经典,反复诵读。
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因此我设计了问题:
你学过哪些描写农村的诗吗?引导孩子说农村,领略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过渡到范成大看到的农村是个什么样的呢?
这节课,我指导学生读诗,围绕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完成对诗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看注解、看插图的方式读懂诗的意思,从而再读诗,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二、品出诗味,想象诗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范成大这首诗只是截取了农村生活的几个画面,犹如刚刚揭开农村画卷的一个小角,我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卷看去,那是一个活脱脱的农村田园***甚至是连续剧。
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
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耘田”的亲身体会,充分的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能够创造性的改写诗句。
达到快乐语文,快乐成长。正如诗人所看到了“也傍桑阴学种瓜。”学中有玩愉悦,玩中又有学长进。
希望这些诗的语言能够在孩子的精神生命中扎根、发芽、成长,就如同这季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能腻得流出水来。
语文乐园(一)
此《乐园》是很有些“文”味儿的。从第一题的读词,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文字的沧海桑田;到第二题成语积累,对于创作(写作)的专题**;再看第三题诵读经典,对于“求学”的至理名言;以至于阅读中,一词多义的轻松诠释;**与发现中,体会反问句的语感训练……无不透出浓浓“语文”味儿。这样的《乐园》,教起来兴趣盎然,学起来津津有味。
只是不懂,习作怎么安排一出《我喜欢的歌》,无论与课文还是《乐园》其他题目,都缺乏联系,说不上读写结合,更不明确如何进行四年级开篇作文的学法指导?唉!鄂教版啊——
根据教学体会,孩子们对第一题,第。
三、四题都挺有兴趣的。口语交际说的时候难以具体,到由说导写(小练笔)时,虽然是个性作业,我还是如一次习作大课那样,先讲解,再动笔,批阅草稿后再讲评,修改,遂写就第二(三)稿。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明白介绍一本书,可以从内容、作者、版本、装帧、版式等多方面入手了,而不至于写就千篇一律的“内容提要”。
如果可以,我希望将此次的习作指导由《喜欢的歌》调换成《请读一读这本书》,与整个第一单元更有针对性,也更完整和谐。
小学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乐园 一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方法。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较难掌握。3重点难点。熟练掌握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互换方法。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 导入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1 自然导入。2 整体感知。活动2 讲授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一 自然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 鄂教版 第一单元《少年》教案
1少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 仞,茁,翱 3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品读重点词句,从不同的比喻中体会出少年的各种特点。过程与方法 1 读中感悟,读中学写。2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3 体味诗歌的文字美 韵律美 倡导学生自主 合作 地学习。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少...
小学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松树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2重点难点。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