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设计。学校:乌市第61中
姓名:郭小艳
**:133***
一、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本节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但是,通过上节课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和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风的受力及形成原理,并且对其所处生活空间的空气运动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在此前提下,就降低了学习本节的难度。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单圈、三圈环流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3. 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概括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4. 学生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各气压带、风带成因。
5. 观察动画并总结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不断附加现实条件的假设推理法,使模型逐步从理想状态贴近现实,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2.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现象的科学态度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二)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机制。
2.各气压带的成因及性质。
六、教学方法:
互动**式讲授法;绘图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动画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1) 概念:全球性、规律性。
2) 意义:输送和传递热量。
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单圈环流。
低纬环流。2、 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但不公转===三圈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3、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和公转===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点北朝北,点南朝南。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重点与考点 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气压带 风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随季节作用。学习主干知识 一 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平均状态。2.意义 大气环流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在高低纬度之间 前提条件和形成原因 ...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1 教学内容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1 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2.教学内容及其地位 教材重点介绍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规律。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气压带和风带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和大家 一下对于这节内容的教学。本章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包括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运动的尺度 表现形式和全球气候变化四个部分的内容。今天我说的 气压带和风带 选自第二节,在本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本节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