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 物质的分离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教案

发布 2024-02-27 22:40:05 阅读 3843

1.6物质的分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特点);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并知道适用条件,了解原因;

教学重点】晶体形成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两种结晶方法的适用情况。

教学方法】多**、分组实验、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引入。

1、晒盐的**展示,问:你是否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能将食盐从海水中提取出来呢?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进而引出本次的课题——物质的分离(第一课时) 物质的结晶。

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32-33页,并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晶体与非晶体主要区别是什么?

2、晶体的形成有哪些方法?

三、集体精学。

一)晶体和非晶体有什么区别?

1、一些晶体的**展示和一些非晶体物质的**展示。

2、归纳:固体由晶体和非晶体组成,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外形。

3、(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提问:这是什么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曲线?从而推出另一个区别。

4、归纳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并区别。

二)晶体的形成。

1、提问:晶体的形成有哪些方法?

2、在学生提出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等方法后,强调用实验来证明。

3、蒸发饱和食盐水,从实验现象中推出晶体的形成方法之一———蒸发溶剂。并给出结晶的含义。

4、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海水是怎样变成盐的?”经学生讲解后,再提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这里是蒸发溶剂)

5、思考: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因为溶剂中溶有溶质,随着溶剂的蒸发,溶液渐渐饱和,继续蒸发溶剂,溶质析出,形成晶体。)

6、察尔汗盐湖的盐花的**展示,更生动形象的说明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7、【提出问题】除了蒸发溶剂可析出晶体以后,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建立假设】冷却热饱和溶液可能可以析出晶体。

【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实验】配制80℃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取一5ml倒入小试管中,迅速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等待片刻,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试管底部有晶体析出。

实验结论】晶体的形成方法之二———冷却热饱和溶液。

8、思考与讨论: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因为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原先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在该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形成晶体析出。)

9、总结晶体形成在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

10、思考: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引导学生知道这两种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条件:蒸发溶剂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11、说明: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四、知识巩固。

练习:1、课本38页练习第四题,了解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原因。

2、使食盐从溶液中析出,最好的方法是( )

a.蒸发溶剂 b.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 d.增加压强。

3、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获取硝酸钾固体,一般采用的方法。

五、小结+作业布置。

物质的分离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离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离 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从晶体的形成引出物质分离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通过上一节课物质的溶解,学生已经掌握了蒸发溶剂会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会使得不饱和溶液变成饱...

基因的分离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环节3 豌豆作为遗传学的试验材料具有哪些优点?教师 讲述展示豌豆的结构特点,课件展示。豌豆自花传粉 且闭花受粉 结果是 自花传粉 自交 产生纯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 具有稳定遗传的 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注意 结合上述内容,给出相对性状...

基因分离定律第一课时

学科课题教学目标。生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年级高一版本苏教版。基因分离定律 第一课时 理解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实质。通过介绍测交及其意义,使学生理解对假设作出证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意义,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介绍孟德尔所进行的植物遗传学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努力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