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1、会写1个生字;理解“藕花”这个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词的内容,在脑海里形成形象的画面。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在脑海里形成形象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常识。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出示《如梦令》,教师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教师相机讲解词牌知识)
二、初读《如梦令》,领悟大意。
1、一读,读通、读顺。
1)导学: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2)检查自读情况。(“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
3、指导范写“藕”,学生练写。
三、想象画面,入情入境。
1、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1)导学: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画面1:“溪亭日暮”
学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教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
溪上青青草,曲径通幽处……
想象中,学生美读词句。
画面2:藕花深处。
学生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教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想象中,学生美读词句。
画面3:一滩鸥鹭。
学生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导读: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
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小结:同学们,下面我给这幅活动的画加上一段话:此后,这次郊游的场景不断地在词人的脑海里浮现,时刻牵动着词人的神经,词人按捺不住喷薄而出的诗情,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品味语言。
1)导学:同学们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2)学生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3)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4)小结导读: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齐读这首词。
3、再读诗文,当堂成诵。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推荐阅读: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声声慢》(寻寻觅觅)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第二课时。一、复习背诵,引入新课。
1、复习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回顾上节课作业内容,读读背背课外阅读篇目。
3、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词句,整体感知。
1、读准读通词句。(出示《渔歌子》)
1)导学:“渔歌子”是词牌名,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这次学习的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请大家自由朗读《渔歌子》,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流利通畅。
2)学生自由反复读词。
3)指名读词。(2~3名同学)结合学生的朗读点评。(提醒学生注意“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的读音。
“箬笠”两个字都是竹字头,指的是头上戴的用竹子制成的帽子。“蓑衣”的“蓑”是草字头,因为“蓑衣”是用草编织来防雨的。)
4)师生合作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老师读。)
2、读出词的节奏美。
1)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导读: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注意读出节奏感,读出词的韵味来。
3)教师范读。
4)学生有节奏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节奏。
6)齐读《渔歌子》。
3、自主理解词意。
1)导学:读古诗词,我们不但要注意它的节奏、韵律,更要注意读懂诗词的意思。要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你积累了哪些好方法呢?
2)指名学生回答,师相机点拨。(换语序、补省略、看插图、看注释、查找资料等。)
3)导学:请同学轻声地读读这首词,运用这些理解诗词意思的好方法,试着自己说说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学生自学。
5)师生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品读词句,感受美景。
1、导学:同学们,张志和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个大画家。
他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让我们到张志和的词中去品一品,他给我们画的是什么?请同学们静静地读,用笔画出有关景物,边读边想: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由读词,并在书上画一画,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3、学生交流。(词中的景色有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4、导学:“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把这些词放回词中再读一读,结合这首词的插图,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6、启发想象:在张志和的词中,不仅有美丽的景物,还有声音,还有春天的气息呢。让我们再次回到词中,边读边想自己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7、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师相机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朗读。)
8、总结:是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白鹭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粉红的桃花盛开了,发出阵阵清香,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
鳜鱼在溪中快活地游来游去。一个头戴箬笠,身穿蓑衣的渔翁正在悠然自得地钓鱼呢!我们刚才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丰富的画面。
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此情此景,置身其中,你的眼里心里,是怎样的感受?(美,舒服,不想回去)
9、导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尽情地把内心的这份美好的感觉表现出来吧。(学生齐读)
四、深度解读,感悟词情。
导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什么渔翁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预设学生答案:因为春景美;因为鳜鱼肥;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
一)春景之美,不须归。
1、师导读:是呀,因为——(示意学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导读:来,让我们静静地置身于这美好的春景中,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跟随诗人张志和吟诵起这首词……
二)悠闲自在,不须归。
1、同学们,我们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出词中景,想象词中画,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我们将会有更多的发现。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张志和。
2、出示:张志和,唐朝诗人。字子同,今浙江金华人。
自称“烟波钓徒”,他善歌词书画,能击鼓吹笛。他曾在朝廷做过官,后隐居江湖,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自叙》[唐]张志和世事艰难如意少,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且买扁(piān)舟理钓蓑。]
3、你从《自叙》中读懂了什么?
4、指名回答。
5、小结:是呀!荣华富贵本是浮云,这并不是张志和的志向所在。
诗人厌倦了官场,倒不如买一叶扁舟,以船为家,从此绝迹官场,做一个逍遥的“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6、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7、导读:哥哥在这首词里想和弟弟说什么?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好吗?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啊,你好好给我说说,你为什么不归呢?
指名学生回答。
8、导思:是呀,这就是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传说:
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但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答案:生活的快乐、迷人的风光、垂钓的乐趣、人生的自由……)
9、(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导读:现在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张志和是取适而非取鱼!是这迷人的春景让词人——(生读: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那垂钓之乐让词人——(生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是那远离黑暗的官场,自由自在的生活让词人——(生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0、背诵词。
师导读:张志和就这样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词人重视遣词用字,只用了二十七个字就可以把这些美景,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华古诗词文化的精妙之处。
让我们试着把这千古绝唱记在心中。(学生背诵《渔歌子》)
五、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张志和还有另外四首《渔父歌》,请同学们任选一首,诵读欣赏。垂钓,正是有《渔歌子》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去在《古诗七十首》中搜集一两首有关垂钓、渔翁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1 精读 如梦令 感受美酒意象。2 略读 声声慢 感受苦酒意象。2学情分析。1 上学期学过许多描写酒的诗句,本课进行梳理回顾 2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诗词有一半与酒有关,本课试图读词 品酒 品人。3重点难点。重点 精读 如梦令 感受美酒意象。难点 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9 词两首教案
9 词两首。第一课时 如梦令 如梦令 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首小令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用词简练,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设计理念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2....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词两首》知识点分析
1.作者简介2.相关背景3.主要内容。1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词人。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 今浙江金华 人,自号 烟波钓徒 又号玄真子。其词基调清新 质朴,并融和着隐者淡泊 澄清的高情远意。李清照 1084 约1151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齐州章丘 今属山东 人,号易安居士。生于书香门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