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古诗两首苏教版

发布 2024-02-18 03:00:08 阅读 4920

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①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谁?]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哪些名言?],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③这两句只是在写方塘吗?]

诗意: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观书有感,诗人有何感想?]

诗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积累了哪些?请同学们先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1.简介陆游。

2.解释诗人题目。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产生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师再次范读,学生画出节奏。

4)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障碍,说说第一行诗句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诗意:青少年时代下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

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句意: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工夫。

5.理解第。

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句,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

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

三、四句诗的含义。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自由练读。

3)学生诵读。

4)指导背诵。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知识。

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教学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人们常说:

“读书贵在有疑。”课堂上,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其他学生对学生的质疑进行解答,老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相关的点拨。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这一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学。

2.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往往把“工夫”写成“功夫”。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以错纠错的方式,在把古诗抄写到黑板上时我故意把“工夫”写成“功夫”,接着让学生预习来发现错误,并顺势接受错误,引导学生辨析“工夫”和“功夫”的区别:

“功夫”一般指本领、本事,而“工夫”一般指花的心血和时间等。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里用“工夫”指古人在做学问时花的心血和时间多。

1.按原文填空。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再积累陆游的一首诗。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把诗歌的作者、题目和诗句用线连起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中所描绘的景象,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4.领悟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光盘。

1.有感情地朗读《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背诵古诗。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自学提纲: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鉴、徘徊、渠、如许”等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时指导。

准确理解下列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你,这里指方塘。 如许:如此。 为:因为。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4)看图,听**,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5)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会更加开阔,更加敏锐,这就告诉了我们要想获取新知识,就要不断学习。

思考: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作者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诗人是想借池塘里的水说明一个读书的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这是最重要的。)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渠、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练习书写。观书有感。

共徘徊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因为。

1.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到作者的寓意。抓住关键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

课堂上学生尽情地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2.语文教学在很多地方注重模糊教学,但是在诗歌教学中,字义的理解是不能含糊的。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有“鉴、开、徘徊”等字眼晦涩难懂。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等手段,或是幽默的语言、合理的体态等让学生对这些字词有准确的理解,从而为理解诗意扫除障碍。

1.把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2)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2.根据古诗《观书有感》的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清澈见底的池塘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来,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池塘边长满了青翠的水草,不时会听见几声鸟鸣,这美丽的景色怎不让人陶醉?(答案不唯一)

1.关于学习的古诗。

劝学。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文。宋]王安石。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古代“劝学诗”集锦。

立志。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惜时。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古诗两首苏教版

精品资料欢迎 六 年级 上 册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课题课时分配项目知识能力。教学目标。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 教具 课件 准备。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会联系具体的事例说出自己的理解。懂得不断读书 不断实践的重要性。感悟 冬夜读书示子聿 蕴含的道理2 内容。...

2019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古诗两首苏教版教育

六 年级 上 册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课题课时分配项目知识能力。教学目标。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 教具 课件 准备。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会联系具体的事例说出自己的理解。懂得不断读书 不断实践的重要性。感悟 冬夜读书示子聿 蕴含的道理2 22.古诗两首第1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课文22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苏教版

以读为本,感悟诗情,品味诗韵,享受诗趣。观书有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 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还是沟通,是学生通过诗中的语言 形象去与诗人沟通,从而体味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