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明年七月份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到时候,刘老师送一张**给大家,你们会收下吗?
2、课件先出示一刘老师的**,再出示五张大小不同的**。
这些**哪几张比较像?哪几张不像?为什么?(**a、b、d比较像,c、e不像)
**像与不像可能与**的什么有关系?
3、师:**像与不像与它的长、宽有关系,**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新的方法表示呢?相信经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体验,获取新知(一)情境体验情境一:**为什么很像。
1、课件出示:将a、b、c、d、e五张**放在方格纸上,观察每张**的长、宽。
各是多少?2、课件出示:将a、b、d三张**抽象出三个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中,学生观察a、b、d三张**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启发学生说出:a、b、d每张**之间的长、宽存在相同的倍数关系;(每张**的长是宽的1.5倍)
用除法算式表长是宽的1.5倍关系÷8,板书6÷4)③**a、b、d比较像,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每张**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宽是长的)
师:比较**像与不像,可以用除法计算长与它宽是不是存在相同的倍数关系,看来,除法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情境二:比较谁的速度快。
1、出示情境**: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要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2、引导学生比较①回答谁的速度快。
马拉松选手的速度是多少?怎样计算?(板书:40÷2)
骑车手的速度是多少?怎样计算?(45÷2)
3、师:“40÷2”“40指什么?”“2”指什么?路程÷速度就得到什么?(速度)在这里,我们又用到了除法,看来除法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情境三:购买柑桔。
1、出示境况**:黎坪的柑桔:6元可以买三千克。
2、请根据“6元可以买3千克”这一信息说一说:()元可以买2千克()元可以买10千克10元可以买()千克25元可以买()千克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相互说一说。②指名说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在计算这些结果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问题?(柑桔的单价)④怎样计算柑桔的单价?(总价÷数量=单价板书:6÷3)
4、师:我们无论买多少千克柑桔,或者无论拿多少钱买柑桔,有一样是不变的,那是什么?(柑桔的单价)单价等于什么?(总价÷数量)(二)揭示比的意义。
1、引导观察板书中的三组除法算式,**的长与宽、路程与时间、总价与数量都存在相除关系。2、讲解: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一种新的表示两种量相除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板书:比。
比如说,**的长是宽的1.5倍,用6÷4,现在可以说成长与它的比是6比4,写作6﹕4(板书6比46﹕4)
同样:40÷2可以说成40比2写作4﹕26÷3可以说成6比3写作6﹕3
÷2可以说成几比几÷1呢?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
5、讲解并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①学生齐读。
指出这句话中的关键字(相除比)
三)学习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1、学生自学p50,并同桌交流学到了什么?2、指名汇报,并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3、说说怎样求比值?
4、课中小练习:说出下列比的比值8﹕2=3﹕9=4﹕7=
四)比较比、除法、分数法之间的关系。1、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呢?①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下表。
名称比除法分数②指名汇报。
联系前项。比号。
后项。比值。
用字母公式表示三者之间的联系a÷b=()
对b的什么要求?(b≠0,说明除数、分母、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2、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回答,名称不同,读写法不同,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表示一个数。比与除法、分数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1、说一说。
教材p50页的第1题,说一说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比2,树高和影长的比是5.7比3;
第2题,联系实际说一说1:4的含义:合唱队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4,也就是,新生儿头长与身高的比是1:4,也就是。2、填一填。
2:53、辩一辩(下列说法对吗?)
、小强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年龄的比是10:37。()一项工程,甲单独做7天完成,乙单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的效率比是7:9。
、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的比是4。()在今年世界锦标赛中,我国小将王皓以4:0的比分横扫德国名将波尔,勇获冠军。
请问:这个比分与今天所学的比有何不同?4、读一读:
你知道“**比”吗?
古代西方数学家曾提出过一个“**比”,**比的比值是一个无限小数,人们取**比的比值近似值为0.618。**比是一个美丽而奇妙的比:8都比较接近**比。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呢?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6比4)6﹕4=6÷4=6/4=1.5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40﹕2=40÷2=206﹕3=6÷3=2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张晓玲。
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下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处理。
书上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对学生来说,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比的意义,我的理解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第一次试教,让学生经历三个情境,得到一组除法算式,由除法算式得到比。
重点引导学生对比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结果学生总是说不上来,对比和除法模糊不清,就连听课的老师也觉得由除法到比不自然,感觉“比”好像是强加给学生认识的。通过深入解读教材,我发现北师大版教材给了我们一条很好的线索,那就是:结合多个实际情境,将比和除法的意义全面沟通,这对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帮助很大。
除法的多种意义如: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表示平均分等等。在唤醒除法的多种意义后,出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原来比就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凡是除法都可以说成是比。
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那有了除法为什么还要学习比?通过认真研讨后领悟到:
除法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利用除法来领会比的意义还只是形式上的,所以再次。
思考后,我们觉得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更深入地发现三个情境在解决问题时的异同。共同点是:都是在比较,都是在比较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地比较绝对量的多少。
不同点是:第一个情境表示倍比的关系,第二三个情境表示平均分的关系。通过比较异同使学生体验到“比”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倍比关系(即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平均分的关系(即不同类量的比),由此引出比的意义,从而对比的意义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
所以在二次试教时,我以“**像与不像”和““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两个情境为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而且对这两个情境进行了加工。第一个情境“**像与不像”,我选取了老师的**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感到既亲切又自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分析三张比较像的**长与宽的关系时,方格图中隐去了拿两张不像的**,将三张**抽象成相应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探索长与宽的关系,对“比”有了初步的形象体验。随后,让学生按要求画长方形:长是宽的1.
5倍。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因为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
第二个情境“谁的速度快”,学生对路程、时间、速度三个之间的关系很熟悉,所以在教学中只要学生明白用路程除以时间可以得到速度就可以了,没有过多的分析。第三个“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我做了适当加工:出示柑橘销售情境图,给出“黎坪的柑橘:
6元可以买3千克”这样一条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回答:1、()元可以买2千克。2、()元可以买10千克元可以买()千克元可以买()千克。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体验总价与数量的对应关系,无论这两个量怎么变化,它们相除的商(单价)不变,即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不变,这样为。
后面对比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感性认识。随后引导学生观察三这组除法算式,引出新的概念“比”。
课后,老师们对要不要设计画长方形的环节,归纳比的概念时有没有必要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提出了异议,我个人认为,这两个环节都有必要,诚然我们这节课不是单纯讨论**长是宽的多少倍数,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经历画的过程,有助于对比有更加丰富、形象的体验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有了丰富的情境体验,发现比与除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比,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归纳板书比的概念,让学生尝试说什么是比,并不是让学生去“创造、发明”概念,而是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老师对学情也有更好的把握。所以个人感觉这样设计还是可行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树叶中的比》教学设计
课题教学内容。树叶中的比。p66 67内容。授课日期课时。第14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 测量 计算 比较 分析等活动,初步发现虽然树叶的大小各不相同,但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2.初步感受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件每个小组采集一种树叶...
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1 其实呀,我们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比。想一想,看能不能从你的生活中 你的身边找到比呢?把你找到的告诉小组的同学。2 练习1 1 鸡和鸭的只数比是 比值是 2 鸭与鸡的只数比是 比值是 3 苹果的总价与数量的比是比值是。比值可以用整数 小数,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3 练习2课本第69第2题。过渡 同学们真...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生活中的比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两个数相除 是比的本质特征还是比的表现形式?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已学过除法,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理不直则气不壮。磨课要点。起点。知识起点 学生已经掌握除法 分数,会求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商 分数值,能在两者之间实现转化 在低年级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