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
1.硬件**:计算机投影仪[**:学,科,网z,x,x,k]
2.软件**:文字画面 [**:学科网]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过程预设][**:学。科。网]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匆匆”是形容什么的?(急急忙忙的样子。)
2.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
2.从朗读里,文章的描写里, 你听出朱自清对时间是什么样的感受?
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把感到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把你感受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在书旁注明你的感受或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呢?
点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1.在这段话中,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时间的匆匆?
2.个问句,作者在问谁?从这反反复复的追问之中,你体会到作者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这句话用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水滴 )
把时间的流比作(浩瀚的大海 )
针尖上一滴水有多大? 用个词形容? 渺小、短暂、微不足道。
2.针尖很细, 针尖上的一滴水与大海相比, 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3. 时光匆匆,稍一轻忽"生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每想到此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4.“头涔涔”和“泪潸潸”分别是什么意思?你们在什么时候会头涔涔泪潸潸?
3)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请你结合书中的有关句子来说一说。
4)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你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然后把你想到的选择两三句写在卡片上。
课件出示:( )时候,日子。
四、内化延伸,总结全文。
1、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同学们,时间老人提示我们短暂的课堂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想好一句有关时间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3.同学们,把握生命中得分分秒秒吧,这样,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段话,希望同学们能有所启示,将时间用于工作,那是成功的代价。
将时间用于思考,那是智慧的**。
将时间用于运动,那是青春的奥秘。
将时间用于阅读,那是知识的源泉。
将时间用于家人,那是幸福的所在。
将时间用于奉献,那是人生的真谛。
将时间用于微笑,那是减负的良方。
将时间用于计划,那是你能做好上述一切的密诀。
课后练习]1、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学科网][**:学。科。网]
匆匆。朱自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匆匆人教新课标
匆匆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3 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4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2 教学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匆匆》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匆匆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以下词语 饭碗 伶愚钝俐 徘徊 光秃秃。2.熟练地 入情出境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先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4.感受课文的言语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匆匆
匆匆。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并由此想开去,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的道理。2.体会文章表达方面的特点。3.有感情朗读课文,选背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表达方面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师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朱自请先生的著名散文 匆匆 回忆一下,课文告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