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3.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演示象形字“矛”和“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矛”“盾”,引导交流。
1.咬文嚼字。
1)引导学生结合对“矛”和“盾”的了解,说说“矛”和“盾”的特点。(“矛”锐利,“盾”坚固。)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如: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
)2.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
互相交流: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
问题引导: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
(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3)课件出示有关**,教师给出词语: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
“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
”那个人无言以对。众人嘲笑他。)
4)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3.谈话过渡: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难读、难懂)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交流**。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知道的?(“楚人”)
2)了解“楚人”。
“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
你是从**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
(“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5)指导朗读。
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
1.交流学法: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
(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五、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学生自。
3.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总结全文:《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3.课堂练习:
1)我能说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我还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
固:坚固。莫:没有。)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利:锋利。物:东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示范学案15《无言之美》教师版
1无言之美 导学案。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2.学会论证方法。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 作者简介。朱光潜 1897 1986 现代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示范学案15《无言之美》学生版
1 无言之美 导学案。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2.学会论证方法。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 作者简介。朱光潜 1897 1986 现代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8单元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作文。1 写给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亲爱的王林同学 你好!你们小组最近开展了哪些活动?是这个课题研究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想来,你也是收获颇丰吧?我呀,自从荣幸地被选为第四区第八校际组的成员后,就和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电脑,我掌握了很多知识,如 上网查资料 收发电子邮件等。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