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课文出自《世说新语》的第二门——言谈,紧紧呼应本单元主题:
语言的艺术。九岁孩童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
杨氏之子》这篇小古文共55字,语言简练,故事生动有趣。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予以回敬。
学情分析: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
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掌握课后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语言的精妙。
3.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故事,品味杨氏子的语言之精妙。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阅读兴趣。教学策略及方法:
本课的教学,策略上要坚持以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站在课堂的二线,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朗读感悟法,创编故事法和拓展阅读法等让学生理解内容,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了解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激发学。
生的阅读兴趣,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初步培养学生的文言预感;能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理解内容。
一、谈话导入。
1.导语: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都是用普通话也叫白话写的,叫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题意。你知道题目“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吗?(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你父亲姓---王,你是---董老**亲姓董,董老师就是---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通过课题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去读懂文言文。)
二、疏通课文。
一)反复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明确朗读的节奏,建立初步的文言语感。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正音。
2.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再给予朗读基调上的指导。(本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很有趣,不能读得太严肃、太古板。)
3.学生再读,教师给予指导。(文言文朗读要做到“眉清目秀”——语速不能过快,语调要有高低变化,语气要符合人物身份……)
4.指名读,学生再评价;教师引导,明确朗读节奏,要求在标注。5.男女生赛读,强调“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初步渗透古今词义理解不同的意识。
6.再次齐读课文。渗透学法:反复朗读。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因此这一环节,就是想通过一遍遍的朗读,让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而且读出韵味。
在这个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朗读的提升,也对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义。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1.谁来用现代的话说说?
2.加黑的字(甚、惠)你是如何理解的?渗透学法:借助注释帮助理解。
3.强调“惠”的理解并指导书写。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1.谁来说说这个句子?2.指导理解“乃”“诣”。
3.“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孔君平叫的吗?
4.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
5.从大家的猜想中老师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杨家是大户人家。你从哪儿知道他们家是大户人家的?
插图中人物的穿着打扮;来客人就拿水果、还有珍贵的杨梅;文下《世说。
新语》的注释;孩子很聪明,应该读过书,穷人家的孩子是读不起书的……)
渗透学法;联系上下文,用思考和想象去补充省略的叙述文字。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
1.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
2.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来推想一下。
3.杨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杨氏的“杨”怎么样?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你来试试。
第五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2.“未闻”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体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一说,期间相机纠正语病,引导学生把句子讲通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以训练学生对古文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并渗透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如“父不在,乃呼儿出。
”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要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是别有用意,是在用杨家的姓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这是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因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难体会杨的回答的精妙的。
)三、创意背诵:
1.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是逗着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大家听老师读一遍,注意看老师的表情,表情也是会说话的。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
2.读文言文虽然要注意停顿,但是声断,气不断。表情和动作能帮助你理解。谁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来读一下。
3.大家读得真好。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诵读课文,深化理解,品味语言的妙处。以老师的范读作为引子,想调动起学生创意诵读的积极性,极大程度地发挥孩子们的想象思维,为下一节课的故事创编做一个铺垫。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品读文本,感受人物对话之妙;读写结合,创编故事,感受文言的特点;拓展阅读,跳出教材,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感受祖国灿烂的经典文化。
一、品读文本。
1.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回顾上节课内容,调动起学生的记忆,开门见山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上节课读了课文,我们都知道杨氏之子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
a.会听:能听出话中话——此是君家果。(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他听出了什么?)
b.会说: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c.反应快:“儿应声答曰——”
这小孩的确是聪明过人,——会听,反应快,会说。文中用一个词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评价,那就是——聪惠!
3.读书就要像这样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地体会,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下面老师想问一下,你还读出这个孩子怎么样呢?说说你的依据。
这个孩子很乖、有教养、懂礼貌……)a.以礼待人:为设果。
b.很懂事:父亲不在家,有人来了,自己出来招待客人c.有教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这句话体现他有教养呢?师生对读。
大家听出了什么?哪个词很关键?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未闻”的妙用。渗透学法:抓住关键词,咬文嚼字。
4.请大家再次齐读课文,感受古文的语言魅力。
设计意图:全文55个字是围绕“甚聪惠”三个字来写的。通过两个层次的分析,不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两句对话,进而体会出杨氏子聪慧的三方面表现:
1.答得快,应声答曰;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
3.有分寸,未闻的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在品味的过程中不断强调抓关键词、咬文嚼字、反复品读等学习方法的运用,以便学生理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故事新编:
文言文就是这样,它的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几个字,但包含的意。
思却很多。大家读文言文的时候,也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下面我们就发挥想象,对课文来个“故事新编”。
1.杨氏子九岁了,他长什么模样?参考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一下,外貌、穿戴,都写下来,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
2.杨家是大户人家,客人来了,谁来开门,谁来招待呢?小孩出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君平见面?
3.拿出水果以后,他们就只说了两句话吗?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他的聪慧表现出来。
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第一组负责改写第一句话,中间两组来改写。
二、三句话,第四组负责改写最后两句话。
学生创写,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渗透学法:善用想象,合理创编。
设计意图:在前边一系列学习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是课文学习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一个放飞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落实课标精神,做到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自己或别人的大胆创编,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以后文言文的学习不会产生畏难。
)三、学法回顾:
课文学到这里就告一个段落了,现在大家来回顾一下,学习这篇文言文,你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学法:1.反复朗读2.借助注释。
3.联系上下文4.抓住关键词,咬文嚼字5.
合理的想象,大胆的创编(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对课文学习的一个总结,通过回顾学习这篇课文自己所用到的学习方法,帮学生进行一个学法的梳理和归纳,为下面的拓展阅读和以后的自主阅读打好基础。)
四、拓展阅读:
学而不思无用”,好方法是要用实践来检验的。现在,我们就来运用学习本篇课文的方法,读读《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个小故事,看看你能读懂吗?
1.出示阅读材料,学生合作学习。(一)徐孺子妙答。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尝:曾经。语:读四声,与“曰”合用,译为对……说。邪:同“耶”,句尾语气词,表反问,译为“吗”。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期行:相约出行。日中:
正午。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
尊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不:通“否”。
相委而去:丢下别人离开了。委:
丢下,舍弃。引:拉。
顾:回头看。
2.交流:a.谁能用现代的话讲讲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b.你从哪句话读出了这个孩子很聪明?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小结:徐孺子委婉妙答,道理不言自明;陈元方直言力争,丝毫不让。这就是“甚聪惠”,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是拓展延伸的环节,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实战演练,运用所学的方法来进行延展阅读,为孩子们自主阅读扫清障碍。这一板块的安排对初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始终记着“要教孩子不会的”这句话。
正因为孩子们是初次接触,才应该方向正,这个基础一定要打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8内容。教学目标 21.杨氏之子。1.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幽默。教学难点 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 读题解题,简介背景。1.导入揭题,解题。1 师 同学们,我们积累的许多...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读2个生字,会写课后3个生字。2.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4.感知杨氏子说话的 聪惠 能自己讲讲这个故事。教学重点 1.会读2个生字,会写课后3个生字。2.能正确 流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杨氏之子
21.杨氏之子。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 禽 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会写 梁 诣 禽 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 聪惠 应声 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