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杨氏之子

发布 2023-09-12 16:35:56 阅读 9578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幽默智慧”这一主题,安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3篇课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一课,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童年的发现》生动描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

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诣其父”的“诣”字,应该读“yì”,不要读成“zhǐ”。提醒学生注意“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

2.阅读理解。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语言运用。

感受杨氏之子风趣、充满智慧幽默的语言,并学会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板块一单元导读,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意,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

你又会怎样回答呢?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说话的,从中体会其语言表达的幽默和风趣,感悟语言表达中智慧的闪现。

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杨氏之子)

3.理解课文题目。

1)理解“氏”和“之”的意思。

2)杨氏之子的意思是什么?(杨家的儿子)

3)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4.回顾学过的文言文。

1)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文言文。

2)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

5.教师小结:读文言文、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君不见古人读书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吗?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导读,引出课文题目,以学生的姓氏为切入点,抓住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使课文题目导入实现了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板块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学生试读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3)指名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

2.教师范读文言文。

1)好多人认为文言文难学,其实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

课件出示: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按划分的节奏范读文言文。

3)怎么样,读文言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文言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

4)那你们仔细听老师读第一句。(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

5)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仔细听老师读。(老师带读第一句,学生跟读第一句)这一遍是不是读得更有古文的味道了呢?

6)教师小结: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3.指名学生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课件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指名学生读全文。教师相机指导文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所以要分开读,不能连起来读。

6.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文言文。

7.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造诣、禽兽)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8.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梁”“诣”和“禽”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让学生在朗读中不遗余力地实现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

板块三熟读课文,读懂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课件出示: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

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

他们谈了些什么?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2.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方法吗?(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注释。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学生自学,理解课文的意思。)

4.小组讨论交流:何以得知杨氏之子“甚聪惠”?

5.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自由交流)

6.引导学生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

谁能把课文的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生讲故事)

7.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全班有感情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2课时。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过程。板块一体会巧妙,感受机智。

1.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为什么他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

“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板书:

杨梅——杨家果)

2)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来反驳)

3)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学生接读)还治其人之身。(板书:孔雀——孔家禽)

4)再自由读读最后两句话。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呢?(指名学生回答)

2)我们的回答和杨氏之子相比,你体会到了什么?(杨氏子聪明,语言幽默、有礼貌)

3.对比阅读,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课件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第1句话是肯定句,第2句话是否定句)

2)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3)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的什么特点?(杨氏子思维非常敏捷,语言也机智幽默)

4.理解“应声答曰”的妙处。

1)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思考了很长时间吗?(马上回答,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2)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的孩子)

3)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学生接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语言训练。

1)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2)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他的姓,你会用自己的姓说一句吗?(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创设情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建起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之上,没有教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板块二发挥想象,熟读成诵。

1.发挥想象,突出妙处。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看他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将我的姓和孔雀的“孔”联系起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

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部编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说课稿

21.杨氏之子 说课稿。一 说教材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 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通过学习文言文使学生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 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杨氏之子 选自南朝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 这是小学阶段的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

部编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21.杨氏之子 教学反思。一 由浅入深,授之以渔。杨氏之子 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在自主性课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学习兴趣,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就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因为是学生第一次学...

2019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21 杨氏之子 教学反思。杨氏之子 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 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 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