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一课时

发布 2023-11-16 09:50:06 阅读 4656

3.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五、教学准备。

师:相关教具。

生:预习课文。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1.同学们,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处于纷乱的年代。当时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并存,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大,想统一中国。

不断地向其他六个国家进攻。赵国紧邻秦国,它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

看老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老师板书课题:将相和)

2.解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导书写。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划出廉颇说的话,读了廉颇的话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从而引出第一个故事。

(四)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理解“理直气壮”

不畏**、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机智勇敢。)

3.小结:(引导学生共同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提出问题:“蔺相如明知秦王没诚意时,为什么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

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 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手下人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全课总结。

蔺相如不畏**、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六)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秦王企骗和氏壁。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斗秦王智勇双全。

完璧归赵封大夫。

将相和第一课时

将相和 第一课时。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流传百年的动人故事 将相和 一 检查预习情况。1 在书上画出 将 相 分别指谁?和 是什么意思?将 指大将军廉颇,相 指上卿蔺相如,和 是和好 团结的意思。2 本文主要...

将相和第一课时

将相和 第一课时。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流传百年的动人故事 将相和 一 检查预习情况。1 在书上画出 将 相 分别指谁?和 是什么意思?将 指大将军廉颇,相 指上卿蔺相如,和 是和好 团结的意思。2 本文主要...

《将相和》第一课时

课题课时。将相和1授课时间课型。新授。1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 新词。教学目标2 过程与方法 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教学准备教材。教学活动过程预设。一 揭题质疑。1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一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