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发布 2023-11-16 09:05:06 阅读 9901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班级姓名 导学目标] 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导学过程]新课引入: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为什么湿衣服可以晾干?

知识点:一、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 或 )构成的。

铁、汞等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

练习:水是由构成的; 氧气是由构成的;

铁是由构成的; 氖气是由构成的;

过渡:现代科学技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已能将构成物质的粒子放大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知识点:二、分子。

1、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2、 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结论。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

知识点:(2)分子在。

迁移运用]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拓展与思考: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识点: 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活动二: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间隔?

向盛有100ml水的量筒中缓慢的倒入100ml的酒精,振荡后,观察体积是否等于200ml。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结论。

知识点:(3)分子间。

迁移运用]①物质三态变化。

气体易压缩。

热胀冷缩。过渡:观察课本p51,思考分子的构成。

知识点:2、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构成的。

练习:1、水由组成; 水由构成 ,水分子由构成 ,一个水分子由构成 。

迁移运用]用分子观点解释。

1、 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2、 单质与化合物有什么不同? ;

3、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不同。

课题小结]

导学检测]1、下列知识用分子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a、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湿衣服在日照下笔在阴暗处干的更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液化石油气经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2、在一定条件下,常温常压下的水可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冰”是纯净物b.“热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热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结成“热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3、如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罩在一起。

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1)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甲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乙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 (4)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a.(1)(4) b.(2)(3) c.(1)(2) d.(3)(4)

4. 下图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表示混合物的是

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一杯水敞口放在空气中,一周后,杯子里的水不见了。若将这杯水烧开,一会儿整杯子的水就消失了。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本节课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引出分子不断运动和有间隔的概念。二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与理解分子的基...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五 过关窗口。1 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的设计灵感来自于 方盆子 许多 水泡泡 许多 水分子 下列关于水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1个水分子有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子是极小的水滴 c.1个水分子有1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水分子不能再分。2.淀粉溶液与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固体碘...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店塔初级中学高寒云。一 教材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 分子 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 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 走进花圃闻到花香,湿衣服变干 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