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学案

发布 2023-11-13 12:05:00 阅读 6493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一、学习目标。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要求:学生在下面通读一遍,大体了解。

二、预习提纲。

一)文化的内涵:

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 。

2、内容:1)意识形态部分等。

2)非意识形态部分。

二)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现象,是人们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

出来的。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形式:

1、思想、 、信念教育、 、文学、 等,都属于文化。

2、人们进行文化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四)文化的力量:

1、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的过程中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的历史中。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认真填写空格,并将重点在课本上划出。

三、合作**。

1、文化形式丰富多样,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生活各有特色。请你列举实例说明这一观点。

2、“文化”一词在实例运用中具有多义性。你对“文化”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我们现在所学的“文化”是指什么?

3、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对这一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4、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这一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习提纲内容分为两段完成。

第一段:解决1—2题。

活动要求:(1)分清要点,表明序号。

2)第1题以选择题为主,第2题考查的往往比较深入,一定要真正理解和领悟。

活动方式:(1)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第问题,找出每个问题的相应答案,答案不明确的或者有疑问的可以小组内部共同解决。

2)学生:回答相应问题,并引导同学们在课本上划出。

3)学生:落实识记基础知识;小组内互查;全班展示。

第二段:解决题。

活动要求:(1)认真审题,识别题目类型,再现答题模式。

2)按照做主观题的基本步骤,划出关键词或关键句,为答题作准备。

3)准确调动运用知识,做到材料分析和知识相对应。

活动方式:(1)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形成本小组书面答案。

2)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习小组适时给与补充完善。

四、总结概括。

一)展示标准答案:

将标准答案并在书上标注。

二)构建知识网络。

请在下面构建知识网络:

活动要求:第一步:小组代表黑板展示,其他学生学案上构建。

第二步:知识结构的完善、补充。

小组代表黑板上构建的知识结构,有时存在缺陷,可让其他学生予以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一个最佳、最科学的知识结构图表。

五、知识落实。

请在下面默写以下内容:

文化的含义:

活动要求:1、各小组自主高效记忆。

2、小组内互查。

3、各小组相互抽查。

六、当堂练习。

当堂练习。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泰山的自然风光 ②黄河的汹涌浪涛。

龙山的文化遗址 ④趵突泉和大明湖的园林艺术。

济南的泉城广场 ⑥济南的城市精神。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 d③④⑤

2、“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

c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

3、孔雀开屏,不是为了让其他鸟儿欣赏它的美丽羽毛;蝴蝶起舞,不是为了展示其舞姿供他人欣赏。而只有人才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愉悦,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人的唯一素养。

c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d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具体要求:1、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上述题目。

2、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答案,经过交流还不明确的问题标出。

3、学习小组间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出示本组答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们通过学习小组间的合作**解决不了, 教师要适当点拨。

七、学习小组评价。

课堂评论员对课堂学习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评出两个优秀学习小组及学习小组积极分子。

题目设计目的:落实本节课重点。

八、课后作业。

1、复习背诵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二、选择题。

1、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2、我们要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诚实信用教育,说明。

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②文化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文化塑造人生。

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

3、少儿歌曲。

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会成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有利于儿童文化素养的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4、之所以要“唤起全社会对少儿歌曲创作普及的高度关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少年儿童人人有歌唱,人人唱好歌,班班有歌声,校校有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是因为。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c文化现象应丰富多彩。

d文化环境对少儿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三、主观题。

谈谈你对文化的理解。

学生:10分钟时间独立做完上述题目,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上交。

教师:通过看作业了解出错情况,下节课点拨出错率高的题目。

题目设计目的:落实本节课重点以及材料体现原理类主观题的做题方法。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学习目标。

展示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对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善的数据调查,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比较的能力、实践参与的能力、收集整体资料的能力。

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

要求:学生在下面通读一遍,大体了解。

二、预习提纲。

一、文化与政治经济。

1、相互影响:

1)经济是 ,政治是经济的经济和政治文化。

2)文化又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

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的作用起来越重要。

发展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越来越重要。

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 。

世界范围内反对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的重要因素。

2、应对措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提高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 ,不竭的和强大的。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填写空格,并将重点在课本上划出。注意书写认真。

学生:按教师要求独立自主完成。

三、合作**。

1、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

2、怎样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

3、怎样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

4、为什么说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学习提纲内容分为两段完成。

第一段:解决1—2题。

活动要求:(1)分清要点,表明序号。

2)选择题考查为主。

活动方式:(1)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第问题,找出每个问题的相应答案,答案不明确的或者有疑问的可以小组内部共同解决。

2)学生:回答相应问题,并引导同学们在课本上划出。

3)学生:落实识记基础知识;小组内互查;全班展示。(5分钟)

第二段:解决题。

第一:第4题。

活动要求:(1)认真审题,识别题目类型,再现答题模式。

2)按照做主观题的基本步骤,划出关键词或关键句,为答题作准备。

3)准确调动运用知识,做到材料分析和知识相对应。

活动方式:(1)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形成本小组书面答案。

2)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习小组适时给与补充完善。

学生:代表学习小组回答;又不完整的相互补充。

教师:适时点拨。

四、总结概括。

一)展示标准答案:

将标准答案并在书上标注。

第一课学案

地球村的形成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概况,准确定位自己的生活环境 2.掌握地球 变小 的原因,从交通工具 通信方式 网络建设以及电脑的升级换代方面,但是从根本上还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 地球在 变小 阅读教材p2 3,一段 1.交通工具发展的意义?2.想一想 你还知道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这些...

第一课学案

第一课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学案。一 主要知识点。1 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2 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 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数量和质量。以土地为代...

第一课学案

第一课藤野先生。学习目标 1 收集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理解 积累词语。2 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的脉络结构。3 总结 我 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典型事件 用自己的话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4 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5 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教学过程 资料链接。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1902年4月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