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说课稿

发布 2023-09-12 16:35:53 阅读 5966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说课人:赖深秋。

各位老师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上星期五能抽空来听我的课,下面就我对本次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本课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饭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这属于化学变化。

2、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并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我现在正在研究的科学科研主题《小学科学学科教案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效性》,我认为通过教学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科学概念:米饭中含有淀粉和唾液会产生甜味儿是一种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征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在以上目标中,我把情感定位在第一位,这是因为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学习的动力因素。

3、教学重点、难点。

一节课能否成功,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很重要,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变蓝。教学难点是:通过所学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说教法、学法。

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力求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米饭遇碘酒的变化,激发其好奇心与**欲望。

本课教学既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合作,进行**实验,,也需要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发挥每个学生手、脑、耳、眼、嘴等功能,让他们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学会本领,陶冶情操。

三、说课前准备。

一堂科学课的成功与否,活动材料的选取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如何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合适的材料,这是教师在每一堂课前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在本课教学前,我给学生准备了学生常见的和经常食用的食物做实验材料。

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我犯一个很大的失误,由于实验室没有碘酒,只能自己在市面上去买,在市面没法买到真正纯的碘酒,最后我选用的是碘酊来代替的,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说教学活动过程。

科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科学的实践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从观察入手,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魔术表演,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里我把教材安排于最后的制作神奇的信件的魔术提到这里进行表演,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本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出示第一个物质,同学们只看到一张白纸,我告诉同学们我会施展魔法在这张白纸上,用我身边的这种红棕色的液体,画出蓝色图案,问他们相不相信,学生基本上不会相信,,接下来我就用棉签蘸碘酒画了一个蓝色的图案,学生的好奇心会立刻被调动起来,2)品尝米饭-体验变味儿的米饭。

这时候我出示第二个食物——米饭,同学们会觉得奇怪,我先让大家回忆吃米饭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接着出示我们今天吃的米饭的要求,交流谈论过后,又回忆吃馒头外皮的感受,同学们都能感受到米饭和馒头在咀嚼的时候能感受的甜味儿,这时候我抛出问题,米饭和馒头中的甜味儿是怎么来的?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30页自学教材上的内容,自主**找出答案,本课着重学习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所以在课堂上我强调了米饭变甜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二是米饭是富含淀粉的食物。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反应。

1.实验前指导:

我先出示了刚刚提到的淀粉,提示学生从五官上去观察淀粉的外观特征,再出示碘酒观察碘酒的特征。实验前我出示了实验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要求。

2.实验一:在淀粉上滴加碘酒。

在做此实验前,由于考虑到浓度和材料不纯的原因,我担心学生不会看见蓝色的变化,我做了简单的调整,先演示将碘酒滴在现场配制的淀粉溶液中,提示学生淀粉和碘酒会出现蓝色,但是这里的调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倒占用时间,我觉得是自己没有引导好,我应该引导学生先**接下来的出现的现象,或许会好一点。接下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看看淀粉遇到碘酒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然后交流淀粉和碘酒会产生什么现象?

3.实验二:在米饭上滴加碘酒。

开始做第二个实验,米饭遇到碘酒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进行实验并观察纪录。最后问学生蓝色的物质是米饭和碘酒吗?

让学生明确蓝色物质既不是米饭也不是碘酒,而是一种新物质,这属于化学变化。

4.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米饭和淀粉遇到碘酒会产生蓝色物质,是一种化学变化。从而板书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米饭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在课堂上让孩子动手实践,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的主体作用,更让学生明白科学真理的获得靠的是实践。

四)寻找淀粉的足迹。

学生通过实验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这不是最终目的。要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找到规律:我以“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而变化总是有规律的,我们研究物质就是为了找到规律,从而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这样的导入语,引出问题,我们今天找到了一个什么规律呢?

理解淀粉和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将利用本节课学会的方法检验生活中常见的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学生对这样的实验特别感兴趣,实验的效果也会非常好。

五)制作神秘信件。

1.魔术揭秘。

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解释我课前变的魔术和革命战争年代的无字天书的原因,从而检验学生对今日所学内容的的应用。

2.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回家去做这个实验,让大家把这个魔术展示给别人看。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科学课不应因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应把学生引向广阔的课外活动乃至整个生活世界,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学习科学。

体现科学教学的开放性。

6)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一份观察,多一份思考,才会发现更多新奇事物。

6、说教学效果。

从班级的气氛来说,学生对本次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在整节都保持着热情,并带动了一些平常从不举手发言的同学参与了实验的互动,这是我没预想到的;从学生的练习完成来看,90%以上的同学作业全对,基本上大部分同学能理解,米饭和唾液产生甜味儿是一种化学变化,淀粉和碘酒能产生颜色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从教学效果上,本节课的在科学概念,情感态度目标上基本达成,但由于最后时间不够,体会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目标完成的有点欠缺。

7、教后反思。

1.先说本次课我对教材的处理,首先我将本课的后面制作神秘信件的环节提到开头进行导入,从而带起大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结尾形成首尾相接,使学生更能掌握本次课的重点,并能进一步理解科学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但由于课堂时间不够,导致第二个目的没有达成。

2.在做两个实验前,由于考虑到浓度和材料不纯的原因,我担心学生不会看见蓝色的变化,做了简单的调整,先演示将碘酒滴在现场配制的淀粉溶液中,提示学生淀粉和碘酒会出现蓝色,但是这里的调整对学生接下来的观察没有起到任何帮助,反倒占用时间,我觉得是自己没有引导好,我应该引导学生先**淀粉和米饭遇到碘酒会产生什么现象,或许会好一点。

不足:1.本节课最大的失误在于对实验材料的准备,由于实验室没有碘酒,只能自己在市面上去买,在市面没法买到真正纯的碘酒,最后我选用的是碘酊来代替的,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只有少数同学说到会变蓝,其他学生说更接近黑色,还有说是紫色,虽然我提到是碘酒浓度的原因,并提示学生应该是蓝色,但学生仍然执著于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在颜色的问题上讨论了大量时间。

2.事先考虑不周到,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上课前,我做很多次试验,也做了几次浓度调整,到最后我觉得基本上能看到蓝色就停止继续调配,而且课前我也没和学生说过这样的情况,反而一直在鼓励学生将自己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这也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过于执着表达自己的现象原因。

3.时间把握不当,灵活应变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我局限于课本上提到产生的是蓝色物质,又太想让他们自己观察出现象,从而没有意识到时间不够了,当发现学生过于注重表达自己的实验现象时,我应该收住他们的思维,指出不要太纠结这次实验到底是什么颜色,淀粉和碘酒反应本就会随着两者的浓度和状态出现多种颜色,只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更多是把这种颜色的变化视为蓝色,从而出现前松后紧,而且没有把课程上完,这是我本次课最大的遗憾,这也是我事先考虑不周导致的。

4.没有灵活处理好教材,太死扣教材的安排。淀粉和米饭遇碘酒都会出现颜色变化,而且颜色上差别不大,没必要分两次实验依次分析实验现象,可以把两次实验放在一起操作,再交流分析两次实验的现象,从而直接归纳出米饭和淀粉遇到碘酒会产生蓝色物质是一种化学变化,相信这样会节约很多时间。

其实我有考虑过将这次课延长到50分钟,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到实验,难免会有好奇,过程难免不会太顺利,如果想让他们仔细观察,体验到科学实验带给我们的乐趣,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当然这样安排对于我们学校是不太实际的,所以我也很矛盾,但最终我还是选择尝试一下课本上的安排。从而导致这节课不成功。

本次课可以说是上的比较失败的(没有完成教学过程),但是从这次课中我也总结了几点,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多加留意。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对于实验材料的准备一定得用心,一堂科学课的成功与否,活动材料的选取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如何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合适的材料,这是教师在每一堂课前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2.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多**学生会出现的状况,备好预案。不应该止步于差不多,这种差不多在学生眼里或许就会将其放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得到错误的结论。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案

精品文档。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案 教科版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房屋 桥梁结构中有 柱 和 梁 梁比柱容易弯曲。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病毒试题

1 病毒。1 填一填。病毒是一类没有 细胞结构 的特殊生物。他能引起 流感 麻疹 小儿麻痹症 等许多种疾病,给人类生活与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 细胞内 根据病毒所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 三类。预防病毒引发疾病的措施有 讲究卫生...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复习

登月之旅。1.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盼望登月的梦想。2.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3.意大利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 高地和 月海 4.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的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 天文学家伽利略。5.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