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模块五作业

发布 2023-05-17 02:01:28 阅读 5931

我把**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挥下自主的发现问题,**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性学习。

教学中是否能够进行**性学习,与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是否注意使这种思想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关系。以植物的渗透作用吸水和植物吸收营养的教学为例,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将普通的学习活动深化为研究性学习活动。

例如:设计渗透作用装置,**植物渗透吸水的原理,学习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知识,首先要懂得渗透作用的原理,把植物的活细胞看成是一个渗透装置。虽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说明渗透作用的现象及原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实验现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因此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还是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

我在课前指导中,启发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案,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观察。当学生对实验发生疑问时,我可提供参考意见。例如:

提示学生注意,该实验装置其实就是两个大小不同的容器,另外两中不同的溶液,那么实验的关键是什么?什么是半透膜?由于课文中有说明,学生可以参照自学。

由于这个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同学之间的实验都可以互为对照,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体验了研究性的过程。那么,如何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中创设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呢?在近几年的初、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进行了有关的实践和研究,设计了一些**性实验,设计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遵循基本的实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进行**性学习,以寻求最佳的实验方法,或通过**性实验,来证明某些观点和探求某些结论。

例如:从实验原理出发设计**性学习方法。

模式:教师提出需学生**的问题学生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填写报告。

以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复原,实验为例,本实验的原理是: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就可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从而可以发生渗透作用。渗透系统建立的条件为:

需要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学生通过大纲规定的实验得出结论:水分子总是从水势高处向水势低处移动。

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分析,我们从渗透系统建立的条件上思考,创设了一些**性学习的情境。

对外界溶液的改变,要求学生利用此实验原理,对现有的a、b、c 三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排序。此题作为本实验的研究题目在实验课上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研究,自行设计有关的方法、步骤,然后把方法、结论及其说明填写在报告上。

通过数据统计表明,100%的学生在20分钟以内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91.3%的学生完成了此实验**,正确率在65.3%左右,从学生对此设计的喜欢程度看,可达95%以上。

从学生使用的方法来看,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有每种溶液各制一张装片,比较细胞的质壁分离的数量与程度,有通过引流方法,观察细胞有无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也有的学生使用了物理上的方法,如把溶液漏在载玻片上,观察其表面张力或观察溶液在试管内液面的凹陷,甚至有位学生问道:溶液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当得知是食盐溶液后,他把每种溶液都尝了一下,来验证其实验的结果,有的学生还提到可以通过测定溶液的导电率来判断其浓度等。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主动研究的精神。课堂小结时请学生分析自己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很多学生谈到了实验过程中比较心急。

引流后没有等待足够的时间,便早早的下结论,导致实验结论的错误。我们认为这些失败的教训也是他们的收获之一。通过这些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此实验原理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呢?其一:教师要为学生的**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导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其二: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其四: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2、 创设多种时间活动,让学生得到如何获得知识的体验。

配合课堂教学的某些内容。进行实践操作,学习食用真菌的知识后,组织学生进行栽培草菇,学习了传粉育种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杂交育种。结合实际,可开展生物游戏、思维训练专题讲座、实践应用、动手操作和阅读交流等。

3、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启发学生思辩的内容。

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点。

把**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扩大学生生物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生物认识领域,发挥学生的生物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对生物的潜在智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高生物素质这一目的。

教育技术模块五作业

2实践证明,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持。课程资源的丰富和适合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因此,强化教学资源意识,提高对教学资源的认知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搞好教育十分重要。1 清晰课件 能使要点易于理解 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口齿清楚不含糊。...

教育技术模块8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七 教学过程。八 教学评价设计。a.课堂评价量化评分 60分 班别 姓名得分。b.课外作业量化评分 40分 班别 姓名得分。八 帮助和总结。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 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两点。一是要有一个适宜的阅读态度。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

教育技术模块2 作业

教育技术模块2 作业。认识角 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一 学习者特真分析 二 1 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7人。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8岁左右,也有少数偏大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但男女生比例有些失调。部分学生自律性差,上课好动,喜欢说话,玩东西等,这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经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