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比较。
导课:首先,我们共同欣赏一段**。(****)通过这两段**,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在做同一件事(吃饭)不同的是,他们所用的工具。
中国人手中只要有了一双筷子,吃什么都不在话下,就算是吃上三天三夜的满汉全席也还是这一双筷子,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特征。西方人则喜欢折腾。吃西餐时吃什么菜都要换用相应的刀叉。
菜一道道上,刀叉一副副换个没完,让中国人光看着都觉得累,但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可以把中国人用的筷子比作毛笔,在技法上讲究皴、擦、点、染。无所不能。这就是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所在。
而西方人则使用的是画笔,不同的型号去表现不同的事物。这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这样就产生了在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我们称之为(中国画);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我们称它为(油画)。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
由于中西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西美术在表现绘画作品时,都有各自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追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西绘画比较》。
新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中外优秀的绘画作品,我们一起来欣。
赏。通过欣赏这些**,谁能用你的语言说一说中西绘画各自都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它并不注重形体的把握,如果用齐白石老先生的话说,叫做“似与不似之间”。
油画,一种画在布上的艺术。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到17世纪。
在那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的绘画大师,例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我们把这三个人称作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
他们用超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去描绘着世界。
而到了二十世纪初,有些绘画大师打破了这种绘画形式,他们不注重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图形和符号大胆的去勾勒内心的世界。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抽象)
由此可见中国画注重的是(神似),而油画则是两个极端(具象、抽象),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都是对艺术的向往,对生活的诠释。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中西美术家们都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中去创作。在那里寻找、发现。
创作出了一幅幅著名的、传承中外的艺术佳作。其实,美就在身边。
今天,我也带来了一些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一、欣赏作品《花篮图》《水果蓝》
精致、典雅的籐篮里,一朵朵盛放的花朵,鲜丽而缤纷。大红的山茶稳坐居中,艳冠群芳;清雅的绿萼梅、闺秀般的瑞香,斜倚着身子相随于旁;白净的水仙、娇俏的白色丁香则好奇趴伏在篮缘。中国人爱花,由来已久。
那么这幅作品也是宋代宫廷流行的「篮花」中杰出的佳作。
那么,你知道这幅花蓝图的作者是谁吗?
李嵩(约活动于1190-1264),浙江钱塘人。(今杭州)。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说它是一幅国画作品。
与这幅花蓝图相比较,我也收集到了一幅油画作品。
水果篮》是卡拉瓦乔早期的代表作,据史料考证,这是美术史上的第一幅静物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鲜明而实在的苹果、葡萄、等水果,以及这如实刻画的苹果上的虫子眼;叶子与枯叶。这不仅标明了静物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而存在。
在他看来,不论是静物,是人物还是其他实物,都是自然的客体。因此,他总是以自然本身为依据,如实地反映自然,而把前人的一切规范和模式抛在一边。
那么你知道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吗?不同的地方?
这两幅都是静物作品,那么绘画大师又是如何去描绘祖国的大好。
河山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二、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圣维多利亚山》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与之相比我找到了这幅藏于费城美术馆的《圣维克多山》,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他就是著名的油画大师塞上。
圣维克多山》是塞尚最后的一幅描绘这座山的画。我们看见,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是那么坚实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的闪烁的光影之中。全画气势庄严、崇高,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
教师解说画面。
1、学生思考: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我请同学们找一找:画家的写生位置在什么地方呢?学生:不能(找不到)。没有还是找不到?
教师:没有还是找不到?不是没有,是无处不在。
所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大都画山水的技法,大概是用大视角看小物体,好像人看假山。
)因此,中国山水画家是上下、左右游动的观察,视点从不固定,是多点或散点的观察,使画面咫尺有千里之趣。
2、《圣维多利亚山》这幅作品画家运用的就是透视。我想请问在坐的同学们:
透视指的是什么?(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近大远小我们都能理解,对于近实远虚,我们用铅笔去描绘时却可以很好的把虚实变化表现出来。那么,色彩又是如何表现画面的虚实变化呢?(学生回答)
由此,画家用透视关系以及色彩的饱和度的变化,把画面画的有层次,有深度。那么与西方风景画的深度空间相比,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有何特点?用一个字形容。
学生:远。这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技法,我们叫它“三远”法。即:平远、高远、深远。
教师联系实际补充说明:站的高,视野开阔,看得(平)远;站的低,抬头仰望,看得(高)远;如仰望天空,白云般;左右移动的看,前后位置变幻,看得(深)远。
3、西方风景画用焦点透视法表现画面的深度空间,中国山水画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画面三远的空间效果呢?
教师提示:西方风景画面面俱到,中国山水画的画面有何特点?学生结合作品回答:
有些地方画了,有些地方没画,空白的地方给观者心理上一种想象的空间,视觉上一种悠远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三远的效果。
教师补充:画面中画处为实,不画处为虚,中国山水画就是通过。
这种画处与不画处,虚与实的交替变化,表现出比西方风景画更加阔远的空间效果,这种方法就是虚实相生。
西方风景画家:固定的坐在一个位置,半天或一天完整的创作完成一幅作品。
中国山水画家:一个小本一支笔,边走边看边画,一棵树,一块石,位置不固定。
正因为中西山水和风景画家们跋山涉水,顶烈日、迎风雪,深入生活的创作激情和对美的执着追求精神,才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许多传世名画。
三、欣赏作品《捣练图》《拾穗者》1、什么是捣练?(捣洗煮过的熟绢)
这幅作品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场面。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一段古典**)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拾穗者》欣赏。
这是一幅怎样绝美而又令人心酸的油画,画中的三个拾穗的法国母亲,此刻应该是全世界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一个母亲弯腰站在那里,另外两个母亲已经弯下腰去正在捡拾大地遗下的麦穗,她们身穿厚厚的袍子,也许是因为没有单衣可穿,低下去的面部让我们看不见母亲垂向土地的表情。但我们能看得见,母亲心中生存的朴实和艰辛。三个母亲手中拿着被田野落下的麦穗已经很知足了,而远处金黄的原野是丰收和喜悦的。
天空安逸、宁静和辽阔,飞翔着自由的鸟群,而三个母亲仍在继续拾穗,在这大地祈祷的黄昏里,母亲用奶水哺育的孩子在**呢?我想当她们的孩子在夜晚的星光里迎接他们年迈的母亲时,眼睛里一定会浸满忏悔的泪水,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上幅**刻画的是我国盛唐时期典型的仕女形象,从她的肤色,以及她的五官神态,她所穿的绫罗绸缎我们可以看出她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劳作场景。
而相对下腹**作者只是对面部轮廓的一个简单处理,她们穿着。
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当时的她可能很忙碌,可能家里已经没有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了。她正在大地里寻找零散、仅剩下的几个麦穗。这样她可以为家人,为了孩子,赢得生存的希望。
她是一位既平凡农民但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艺术没有语言,也不用文字,但是这种形式的展现,可以给人的心灵之震撼,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由此看来,一副优秀作品不仅仅只表现在视觉冲击力上,他所传达的信息要比文字来的更快,更直接。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它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主要变现在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的。它比**、诗歌显得具体形象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取材上更为广泛。
所以,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
艺术没有对错,也没有国界。只需要一颗炙热的心去温暖它、去发现它、去美化它。在我们的世界里,从来就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走出中西比较的误区 讲座笔记
方朝晖。东亚人思维特点。contextual 无法摆脱背景的。relational 注重相互关系的。interdependent 相互依赖的。两个实验。实验一richard nisbett的实验。将两张相同的水底图给中美两国学生看两次,每次20秒,然后写下他们看到了那些物体。中国学生写了很多,如大鱼...
中西民间故事结构差异比较
作者 张笑。知识文库 2016年第15期。一 引言。故事语法对增进阅读理解的有效性已为研究证实。故事语法在教学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设计一些基于故事语法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形成故事结构图示以及内部逻辑。但跨语言研究表明在虚构叙事和个人叙事中叙事纲要及结构在语言和文化上大相径庭。西方...
《中外绘画比较》教案
中外绘画比较 教案。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历史 种类,感受其艺术特色,认识其文化价值。2 培养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评述绘画作品,感悟中国绘画民族特色的造型构成美感以及国外有名的画作。学习 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为创作表现打基础。3 培养学生 中外绘画艺术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