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发布 2023-04-20 02:04:28 阅读 4713

教学目标。1、反复吟诵、品味诗歌,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2、了解古代诗歌中律诗、乐府诗的一些常识,培养欣赏古诗。

的能力。3、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每首诗歌的主。

题。培养博大的胸怀和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把握诗歌的主题。培养博大的胸怀和。

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授课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乐府诗《观沧海》。一、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诗的世界。这节课我们要来学第一。

首诗《观沧海》。二、题目解说。

沧海,大海。文题交代事件“观沧海”。此诗描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观沧海》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三、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着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四、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五、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

2、读准节奏,二二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3、个别读,听录音,齐读。4、读懂诗意。

向东行到达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木长势旺盛。

秋风飒飒,巨大的波浪不断涌起。日月昼夜运转,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出自大海的胸间。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表达我的雄心壮志。六、品味诗歌。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是登山所见。2、作者写了哪些景象,其中哪些是静景?

哪些是动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作者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日月、星汉。其中海水、洪波是动景,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的气势;山岛、树木、百草是静景,烘托了大海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辽阔,而且美丽多姿。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是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借助奇特的想象。

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豪迈气概。3、哪一句诗是写的全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的全景,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4、这首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日月”四句,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大海的雄壮,创造出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抱负。6、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诗人的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诗人很巧妙地把眼前之景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把情包含在景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七、文言字词积累。

1、词类活用东东临碣石。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一词多义。

以歌以咏志。介词,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3、特殊句式。

倒装句歌以咏志。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歌咏志”。八、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用富满激情的笔调,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及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九、巩固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板书设计。

动景:海水、洪波。

壮丽实景景象观沧海静景:山岛、树木、百草日月。

虚景博大胸襟星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现在再一起来背诵一遍,(齐背诗歌),在唐代诗人中,王昌龄绝对是最为正直的。

那一个,不过,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正直的性格,才冒犯了当朝权贵,导致他一直奔波在被贬官的道路上,但正直也让王昌龄收获了宝贵的友谊,每当收拾好行囊要踏上贬官之旅的时候,诗人们就纷至沓来,写诗赠别,孟浩然写《送王昌龄之岭南》,岑参写《送王大昌龄赴江宁》,李白也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二、题目解说。

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诗人,李白的朋友。“左迁”,贬谪。

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卑。“龙标”,地名,今湖南黔阳。“遥”,在远方的意思。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远地寄去这首诗,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心。这是一首七绝。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四、朗读诗歌。

1、读准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个别读,听录音,齐读。3、读懂诗意。

在柳絮落尽杜鹃啼叫的季节,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经过五溪。我把我的忧愁之心托付给明月,希望它能伴随着您奔赴夜郎以西。五、品读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从**看出来的?暮春时节,从“杨花落尽”看出来的。2、首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杨花飘泊不定、子规啼叫声音凄凉,作者选取这种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诗人对王昌龄被贬的关切与同情。

3、颔联哪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

过五溪”,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五条溪,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4、三四句有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一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二是说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因此也只有将自己的愁思寄托给明月,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不舍。

5、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诗人借助想象将一片真情托付给“明月”,将明月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感情。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明月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安慰和同情的感情。六、课堂小结。

本诗以景传情,诗人运用想象的艺术手法,把自己的“愁心”寄托给人格化的明月,恰切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心和安慰之情。七、巩固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愁寄明月子规啼心随君。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次北固山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同学背诵诗句)。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唐代的另一位诗人——王湾的一首律诗《次北固山下》。二、题目解说。

次”是停留的意思,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诗人一路行走,坐船到北。

固山下的时候,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三、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现存诗十首,现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四、朗读诗歌。

1、读准节奏。二三拍。

2、个别读、听录音、齐读。3、读懂诗意。

旅人前行的路从青青的北固山间向远方伸展,(我)正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向前行驶。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思念故乡的书信要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五、品味诗歌。

1、这首诗写了哪个季节哪些景物。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2、哪两句诗总写了北固山的景色。“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3、首联中两个互文词语是?

青山、绿水。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4、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5、说说“正”“悬”两字的妙处。

正、悬两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6、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7、说说颈联蕴含怎样的哲理?

这里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8、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照应首联,表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无比热爱江南山水和旅途中怀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对偶句发端,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暗含路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诗人于船上所见之景,展现出恢弘阔大的气势。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尾联写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北归的大雁正飞过天空,勾起诗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四联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七、巩固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天净沙。秋思》。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曲《天净沙。秋思》二、题目解说。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时节,“思”是题眼,“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此曲被后人称为“秋。

思之祖”。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散曲,一是杂剧。

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剧是元代的戏剧;散曲又有套数,小令之别。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曲牌:

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三、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致远,取“宁静致远”之意。元大都(现在北京)人。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之一。代表作杂剧《汉宫秋》,后人将其散曲辑为《东篱乐府》。四、朗读诗歌。

1、读准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2、个别读,听录音,齐读。3、读懂诗意。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瘦马。傍晚的太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五、品味诗歌。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诗**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古道西风瘦马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3、诗中的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4、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

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5、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六、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七、巩固作业。

背诵默写诗歌板书设计。

写景: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秋思。

抒情:游子之悲教后反思: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课设计。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课设计。七年级上册的古代诗歌四首应当怎么进行教课呢?下边是为大家的古代诗歌四首教课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课目的 知识贮备点 认识古代诗词的相关知识。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培育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比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1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 有节奏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 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 宋代 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唐诗 宋词 元曲 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 诗经 发端,优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1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 有节奏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 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 宋代 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唐诗 宋词 元曲 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