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杨红杰

发布 2023-04-10 11:43:28 阅读 1483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高新一小杨红杰。

一年级新生大部分都有参加幼儿园的培养学习,对一年级教材的内容大部分都有所掌握,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我们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明确哪些内容要详细讲,哪些内容可以略讲或者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进行重组教材,以达到最高的教学效率。

我想,今天的教材分析让我们共同**并明确地把握每个知识点教学的尺度;并向各位老师分享一些知识点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听我在读教师用书上已有的内容。因此等一下我不再对每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说明,对于教师用书已经有的教材分析我也不再重复罗嗦,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我只是在教师用书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补充说明。

但是强调的是:上课之前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以及教师用书,特别是教师用书,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正题。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我就不一一细读了(课件出示),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一教材的整体编排特点教学参考书上已有了明确的说明,接下来我就按照教材的顺序分单元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

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课件出示,不读,只看)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和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只有一个课时,主要让学生有一个数数的概念:如:我们常会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等等,这就是数数;数物体的个数时,要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时是几,就是物体的个数。

同时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2—3页(课件主题图),是这一单元主题图:美丽的校园。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开学第一课,作为学习数学的第一课,教材为他们呈现了一幅校园情境图,向他们介绍校园里的情况,教会他们与老师与同学之间交往,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情操,这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学生观察图描述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掌握学生数数的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学生数数的方法,为正式的教学做准备。

接着在教材的第4页第5页(课件页)给出了1—10个数,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并且配合出现了相应数量的人物和事物的集合圈,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感觉到知识前后的联系,也将数数和认数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一教学当中有以下几点请老师们注意一下。(课件:

教学建议)第一: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兴趣。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观察能力比较有限,有意注意的时间可以说是非常短的,当你出现主题图的时候(课件主题图),孩子们可能马上被图画以及人物所吸引了。

这时,老师不一定要急于让学生数一数,可以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先观察图中的情境,说一说,然后带着任务去数一数。在数的时候,引导学生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老师可以按照图中事物数量的多少,由少到多引导学生进行数。先数一数图里国旗有几面,楼房有几幢等等。

也可以按照方位让学生数,可以按照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数,可以先数天空中的小鸟有几只,或者说远处的楼房有几幢等等。其实老师们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有的老师制作成多**课件,在课件当中逐一出现人和事物,还有老师把学校的背景画在黑板上,然后用卡纸上绘好的人和事物在黑板上移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来数数,学生和老师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充分的数,完成数数的任务,掌握数数的方法。(课件:

教学建议)第二: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比如主题当中数量是1的事物,除了国旗以外还有教学楼、教师,数量是2的事物除了单杠、农舍、跳绳的学生,充分利用资源掌握数数的方法。

我们有的老师除了让学生充分的数主题图当中的事物,还让学生数身边的事物,比如数一数教室里的桌椅、门窗、灯管等等。甚至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充分的数数。(课件:

教学建议)第三: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数学教学任务之一,始终贯穿整个小学教育之中的。

在教材当中没有单独的内容进行教学,都是与数学教育相结合进行教育的。(课件主题图)在这一幅主题图**现了国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小气象站可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意识,学生向老师敬礼是教育学生要有礼貌,出现垃圾筒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讨论问题的情境可以用来培养合作的意识。老师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总之,这部分内容看起来简单但非常重要,对以后进行正式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数数认数的情况,不仅要知道学生是否能进行口头的数数,而且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的数出物体的个数来。但是准备课就是准备课,虽然在这里教材给出了1—10个数,如果学生不能全部的认识它们,也不能很好的数数时老师也不能拔高要求,因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正式教学这些内容的。

以上就是第一单元的内容。

第二单元比一比。

第二单元比一比:(课件比一比)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单元的具体编排(课件。

三、具体编排)。首先来看比多少,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和具体呈现,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掌握一一对应的比多少的方法。首先教材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第6—7页(课件6—7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的故事情境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对这个故事已经非常熟悉了,教材就接着这个故事设计了生动的情节,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学习当中来。教材运用两组有情节的素材,小兔与搬砖的比较,小猪与所扛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也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如何用这种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来比多少。

这部分教材还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课件石桌)比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个葫萝卜四只矮凳,教材还给出了一个问题,(课件小猪小棒)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地比较,让学生感知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教科书第8页安排了两个“做一做”,(课件第1题)第一题是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的进行比较,(课件第2题)第2题也是通过实际操作来比较物体的多少,左边两个学生是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而右边两个学生可能是直接看出来的,也可能是通过数数数出来的。教材这样呈现是提示老师在比较的时候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老师不必强求一定要用哪种方法来比较,只要是正确的比较就可以了。在练习当中教材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变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第11页的第2题,(课件公鸡鸭)是属于比多少的变式练习,公鸡和鸭子首尾对齐,但只数不同。学生不能直观地通过一样长来比较数量,要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一只公鸡和一只鸭子用虚线连起来;或者通过“数”的方法,直接数出各种动物的数量来比较,都是可以的。

接下来看第2部分内容,比长短、比高矮。

长。 短”和“高。 矮”都是关于物体长度的比较,“长。 短”是横向的长度比较,“高。 矮”是纵向的长度比较。在实际教学中比长短和比高矮可放在一节课内。

(1)比长短。进行长短。 高矮的比较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接比较或者间接比较的方法。

直接比较时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从而获得比较的结果;而需要借助格子。虚线或其他工具等中介物的帮助来获得比较结果的,就是间接比较。

比长短的例题给出的都是直接比较的方法,没有介绍间接比的方法,但在练习中就渗透了间接比的思想。如第12页的第5题,是借助格子进行比较长短的。同时这一题渗透了用相同单位比较的思想,为教学长度单位做准备。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述,如:红铅笔比绿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

教科书第12页第6题:这是比长短的一道变式练习题。教材呈现了一条弯曲的蛇和一条伸直的鳄鱼,并头尾对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鳄鱼是伸直的,蛇是弯曲的,如果蛇伸直身体一定比鳄鱼长,是常识的渗透。老师还可以用绳子进行演示一遍,学生会更明白。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单元分3部分: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及计算;0的认识。

教学建议:1~5各数的认识。

主要从:①基数含义;②认、读、写数;③数的顺序;④大小比较;⑤序数含义;⑥组成。这六个方面进行的。

1.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

教科书第14~15页,主题图的教学有两部分内容:数数和认数。建议都让学生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尤其是3和4的教学,让学生跟着老师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使学生初步看到三角形有3条边,正方形有4条边。

2.1~5各数的顺序。

教科书第16页: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直观感知:在前一个数上添上1就得到下一个数。

我觉得每间学校的资源都有所不同,大家也不必限于用计数器和现成的点子图,拨计数器的珠子可换成摆水贴教具等等,没有现成的点子图就徒手画圆也行。只要将5个数的点子图同时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就行了。

3.1~5各数的大小比较。

这单元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因此在这里要重点解决“=”的含义以及能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通过之前学习的一一对应的方法知道:猴子和桃子同样多,猴子比香蕉多,猴子比雪梨少,从而引出<4,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

记这些比较的符号时,教师可以自己编一些简单易记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抽象数学符号的名称。

4.第几。这里我提点一下的就是:

除了利用“排队买票”来教学第几之外,还可以用自己班的学生排队来学习第几。竖着排的时候直接学习第几,横着排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从左数起,谁排在第几,从右数起,谁排在第几等等。左右的正式教学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进行。

但是在一年级上册的习题中已经出现了“从左数……”把右数的……”等要求,如:书本18页做一做第2题、第22页第9题。注意,这里说的左右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

我觉得这样活用教材不仅符合生活实际,而且更活,更生动,还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到顺序的变化。

5.几和几(数的组成)。

数的组成对于计算加减法非常有用,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加法,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减法,又快又不容易出错。因此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数的分成,而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1.加法的含义。加法是表示两个数合起来的运算。

2.减法的含义。减法是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其中一部分的运算。

我们在教学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过程中,多用手势表示合并、去掉其中一部分的过程。

3.加减法的计算。

计算加、减法,既可以通过数数的方法来得出结果,如4+1就是从4数起,往后数一个,就是5;5-1则是从5数起,往前数一个,就是4。也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出结果,如4+1,就想4和1组成5;而3-1,可以想( )1=3,所以结果是2。一般说来,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加法,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减法,又快又不容易出错。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 说课稿。说教材。分一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认识物体中。的内容。教材前后编排 分一分 和 认识物体 是因为学生对物体的认识是从生活体验入手,首先感悟的是物体的颜色 形状 大小 用途等。这种体验在学习活动中就是分类。学生对长方体 正方体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新课标教材

学习心得。从3月份开学来,我通过网络 对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进行了学习,几位专家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且回答分析了一些教师提出的难以教学的知识点的教学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够吸引学生阅读,...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A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一 教学内容。初步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和球 直观认识,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二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认识四种立体图形 从实际生活引入,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一些实物,让他们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四类,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认识。最后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