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上)
1.教材分析;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孔子,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2、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会背有关名句。
4.教学时间安排(单元总课时量)。
教材分析:简要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2、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3、学会通过分析孔子的生平大事总结他的理想追求。明白孔子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索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教具:多**。
课时:1课时。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二、新授:1、什么是“礼”和“仁”?
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
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试述其主要活动。
1、从政:担任司寇;夹谷之会;周游列国。
2、教学:”有教无类”,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①春秋:奴隶制——封建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克己复礼。
③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反对**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①调整对象:礼和仁。
②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影响: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问题4]“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它有什么意义?请列举孔子的教育理念。
意义: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使学生“**”,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四、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课堂检测:孔子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你应该怎样做?
孔子(下)教材分析:通过孔子语录,让孩子们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理解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完成熟读背诵本文的任务。
教学重点:通过多**、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在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学各环节衔接中对教师指令的准确把握并努力突现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
教学过程: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熟读精思》中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老师明确:学习方法是:熟读和精思。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全班齐声背诵全文)肯定其背诵的熟练度后引出今天将学的课文。(导入)
2.请同学们不要翻书,先放松一下脑神经,让我们先来看几幅漫画。看看画的都是些什么?比比谁的观察力最强最准确。
a.展示课件中第一幅漫画。在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回答后,为该图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师示范性地带读,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b.同样的操作方法:放图---思考---回答---文字---带读---朗读(共5幅)
初步目标: 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将给出每段话中生字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翻译句子。(老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翻译方法,随后通过课件切换,回到相应的每张漫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及时巩固一遍。)
在翻译中老师需要适时补充拓展的内容:
a. 古人的“学”包括哪两方面内涵?
老师明确:学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诗辞章句;大学---修齐治平(板书)
b. 为何古人会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
老师明确:古人倡导“游学”传统。通过学识的增长道德素养的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并以此为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游学”有些接近于现代的学术交流。 (板书)
c. 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老师明确:学而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而不学---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会产生“罔”和“殆”的状态。(板书)
4.同学们逐句翻译和朗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把所有的画面和文字串起来,请同学们抬头看着课件和老师一起**并茂地朗读全文。(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肯定和点评)
接着再请学生在没有老师领读的情况下,独立地边看边读。(同样给予点评)
5.听了同学们流利的朗读,老师对你们的能力非常自信。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只给同学们看**,而隐去了文字。看行不行?
a.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来试试?(给予表扬和鼓励)
b 好。现在请全体同学一起来看图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课堂检测:6.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背诵的内容,结合课本,归纳一下文章教会了我们哪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总结: 老师明确:
一、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思、思而学。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
二、学习态度: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经过了一段紧张的操练,下面让我们回到生活场景中轻松一下,完成一个情景对话。(展示课件)
要求:用文中刚学到的原话填入对话的空白处。
过程:老师先介绍对话的背景,再请同学踊跃举手填空。
8.同学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很强。不知道表演能力如何?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情景对话中的人物。
强化熟读背诵又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基本能够达到。最后以掌声和全班再次流畅地背诵全文作为这一环节的结束。)
9.小竞赛---名言/故事、语录大串联。
规则: 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老师课件中显示的6幅**画中选中其中之一。每幅图都隐藏着一套题目。
每套题目中都包含着两个成语故事或名言,抽到题目的代表可以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和全体组员进行讨论。讨论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第一:这两个成语或名言分别与文中哪句相对应?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4 不学礼无以立 2 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 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4 不学礼无以立 教学目的 1 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 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全册教学计划。一 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科研兴校为目标,继续推进学科改革,以全面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为核心,拓宽学生的视野,遵照国家规定,我校开设了地方课程 传统文化 以此推动学校的科研水平。二 背景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地方课程。新...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一
声律启蒙。教学目的 1.让孩子知道对联。2.熟读小韵句。3.自己试着写几句 重点与难点 自己写几句。学习资源 网络 传统文化。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配乐简介 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 是清代车万育编著,文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对于我们了解韵律 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