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发布 2023-03-21 20:46:28 阅读 2054

第1课石头。

一、教学内容。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认识它们的特征。教材按照总体——个别——总体的逻辑结构设计学习活动,依次是:在生活中发现石头(总体),观察并描述石头(个别)的特征,按照某一个特征给石头(总体)分类,进而讨论石头的用途。

第一个活动,通过讨论**有石头,交流玩石头的经历,发现在我们周围很多地方都有石头,石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第二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细致地观察一块石头,借助气泡图,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表面等各个方面,比较完整地描述石头的特征。第三个活动,按照此前认识的特征中的一个,给一堆石头分类,在分类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

第四个活动,通过阅读**,讨论石头的用途,意识到石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需要指出的是,本课并不出现“岩石”这一概念,而是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落脚在儿童更能接受的“石头”。通过玩石头,观察和描述石头的特征,这些有益的经验,能够为孩子们在中、高年级学习岩石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观察石头,会从多个方面描述石头的特征。

会按照某一个特征给一堆石头分类,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

意识到石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0对石头和研究石头的活动感兴趣,乐于分享发现。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石头的特征作结构性观察和描述。

难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1)具有多种特征的一套石头(10~15块)。

2)托盘、放大镜(可选)。

五、教学活动。

第2课玩泥巴。

一、教学内容。

本课凸显了一个“玩”字,带着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教材编写上,按照任务驱动的思路,从“玩泥巴”的需要出发,设计并安排活动,分别是:挖泥土的活动(取材),筛泥土的活动(选材),和泥、捏泥的活动(制作),泥塑烧制的资料学习或操作活动(再加工)。

第一个活动,通过读图,调动学生玩泥巴的经验,交流是怎么玩泥巴的;因为要在课堂上玩泥巴,所以需要学生提前在花圃、农田等处挖一些泥土备用。第二个活动,针对做泥塑这个任务,带着学生一步步地选出适合的泥土。首先要拣出不是泥土的东西,再把大的土块捻碎,接下来就是用筛子筛,得到细细的泥土。

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泥土中混杂着许多东西,而组成泥土的物质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第三个活动,就是用此前筛得的泥土加水和成泥,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随后通过阅读**和****,知道泥塑可以烧制出陶器。

二、教学目标。

能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

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杂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0通过做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玩中感受泥土的特点。

难点:学习用泥土做一个泥塑物品。

四、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1)用于采集泥土的小铲子和塑料盒。

2)泥土,培养皿,白色托盘(用于接取筛得的泥土)。

3)筛孔由大到小的三种规格的筛子。

4)用于和泥的容器。

五、教学活动。

第3课沙子与黏土。

一、教学内容。

沙子、黏土与石头一样,都属于岩石,都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本课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这两种重要的物质,观察与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教材编写上,延续《石头》一课的思路,按照总体——个别—总体的逻辑结构来设计学习活动,依次是:

在生活中找到沙子和黏士(总体),观察并描述沙子和黏土(个别)的特征,再讨论沙子和黏土(总体)的用途。第一个活动,采集一些沙子和黏土。沙子比较好得到,黏土可以用筛选的方法得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学会识别沙子和黏土。

第二个活动,通过观察干沙子和干黏土,比较二者有什么不同,知道可以从颗粒大小、细腻还是粗糙、沾不沾手等方面来描述和区别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点。第三个活动,做沙子和黏土渗水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从沙子和黏土颗粒大小的角度,描述并解释看到的现象。第四个活动,通过读图,讨论沙子和黏土的用途,知道它们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二、教学目标。

能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

学会描述并区别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

能够描述沙子和黏土渗水现象的不同,并试着作出解释。

能够举例说出沙子和黏土的用途。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够描述并比较沙子和黏土的特征。

难点:做沙子和黏土渗水的实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1)干沙子和干黏土若干。

2)用于筛取黏土的器材:广口瓶、铝箔、皮筋、针和培养皿。

3)用于做渗水实验的器材:过滤杯、烧杯、水。

五、教学活动。

第4课水是什么样的。

一、教学内容。

水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一个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习的欲望。第二个活动是找一找哪一杯是水,找到水并不难,但它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分析找到水的过程,启发学生用词语正确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并用气泡图的方法整理中心词,同时巩固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观察方法:

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第三个活动是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感知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第四个活动是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形象认识水的流动。

后两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气泡图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水的特征)作出联想,有条理地记录他们已经观察到的或者了解到的内容。我们要重视这种表述方式,把学生对水的特征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方法的层次。

二、教学目标。

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等。

通过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通过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知道水可以流动。

学会用气泡图呈现对水的特寺征的认识。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等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

难点: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式加以呈现。

四、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

学生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

五、教学活动。

第5课玩转小水轮。

一、教学内容。

本课着力点在技术领域,从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个小水轮,到研究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在**的过程中感知流动的水有力量。第一个活动,制作(组装)一个小水轮,并让它转起来。一个简单的动手制作,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并尝试用“吹”、“拨”等方法让小水轮转动。

第二个活动,尝试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这是上节课“水的流动性”这一知识点的应用。在玩的基础上尝试**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渗透对比实验的条件,在**中发现:水位越高,小水轮转得越快;水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得越快。

第三个活动,通过**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目标。

学习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简单工具组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小水轮。

能有意识地通过公平对比,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通过看**和相关**,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水有力量,并尝试通过实验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难点:在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进行公平对比。

四、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厚约2厘米的胡萝卜1段、铝片4片、长铅丝1根、水槽架子、漏斗2个、粗细不同的橡皮管各2根、水杯、水。

五、教学活动。

第6课盐和糖哪儿去了。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 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 举手...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7.骑牛比赛。一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懂得要有高超本领,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努力。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骑手说的话。懂得只有不怕吃苦,经得起摔打,才能学到真本领。三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生字卡片。四 教学时间 三教时。第一教时。一教学要...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计划

一 班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要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 喜欢问这 问那,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孩子们的头脑里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遇到问题要问个究竟,遇到问题愿意去探索,更乐于动手做做,而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实际就是在学科学 做科学。因此,科学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