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 古诗两首苏教版五下教案第三课时

发布 2023-03-16 21:56:28 阅读 3373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苏教版五下教案第。

三课时。四步教学古诗法真是太棒了,教学的思路十分的清晰。困惑???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教学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参和备课手册,也研读了这首诗。发现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应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大概,另一说法是应该。

那么联系全诗,选择哪种比较贴切呢?

课前思考:原本为这一古诗的教学在头疼,看了刘老师的教案豁然开朗,所谓诗中有画就是如此。当我们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手中的笔描绘出精彩的画面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断定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了呢?

是否孩子们已经能够和作者进行对话了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同样的在绘画时,孩子的大脑是在不断的思索的,彩笔描绘出的情景,孩子们一定能够用语言再次的进行表达,甚至应该说,孩子能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更为精彩的呈现。

课前思考:古诗教学,一向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难在其时空跨度太大,离学生生活太远;话语风格又与现代白话文迥然不同,学生理解起来难。

点颇多。因此,《古诗两首》虽寥寥几十字,真正潜下心去读,感觉却比一篇现代文艰涩得多。

游园不值》与《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写春景的诗句,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宋朝人,又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写春天。《游园不值》另辟蹊径,不直接写满园春色,而是通过一枝出墙的红杏来渲染出关不住的春色,真是以少胜多的描写典型。

从深层解读来看,它更是揭示了这样一个理:一切充满生命活力的新鲜事物,任何外力无法阻挡它的发展。《宿新市徐公店》诗人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前两行写春景,后两行写儿童活动。

诗篇洋溢着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自然地注入到全诗的字句中,达到物我俱化、物我俩忘的艺术境界。

我认为,在教学时,两首诗可以整合起来教,以谈话引入,引出歌咏春天的不同诗歌,然后让学生自读这两首诗,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再从同中求异。分别悟诗品诗之后,再把这两首诗整合。二度整合,要求异中求同,索解出两首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那就是热爱大自然,热爱无限春光。

课前思考1:

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应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大概,另一说法是应该。那么联系全诗,选择哪种比较贴切呢?课前,我们在办公室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应该比较合理,这样解释整首诗也顺畅。

我。想,我们课前的讨论是十分有意义的,一方面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了教材,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有了充足的教学准备,不至于发生后才来想这个问题。

课前思考2: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篇描绘的是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场面。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课后反思:上完了《游园不值》,感觉学生学习比较到位,对于应的理解,学生一下就能够领悟到了。没有我预设**现的大概和应该的理解争议。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所描绘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所表达的春天的饱满烂漫,春天的勃勃生机。抒发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与向往。

课后反思:**结合,理解含义。

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初步理解这两首诗的含义。我采取的方法是整合教学,**结合,理解含义。

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插图,对于诗中的屐齿、未成阴、柴扉、篱落疏疏理解很到位,文中的插图帮助教学,减轻难度。

听课有感:听了刘莉老师的《游园不值》,我很佩服她的教学方法,情境对于一堂课来说是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路进入正途的关键,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刘老师将课堂氛围激发地很活跃,学生的思路也很缜密,他们激情的回答让整堂课一气呵成。

课后反思1:

下课后还沉浸在兴奋中,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所有的预设和生成都让人满意。

动在学生困惑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有了困惑,教师应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寻求解决的办法。

给大家提供几道习题:

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_代诗人。这是一首赞美___的诗,诗中写诗人游园恰逢主人不在,这从题目中___一词可以看出来。作者并没有扫兴,因为他看到了___

虽然湿诗人游园不值,久扣___而___但是诗人从探出墙头的___中,感受到无法阻挡的___全诗表达了诗人___的感情。

课前思考2:

进行第一课时,我是两首诗整合起来教的。对于第二课时,我想这样进行:

1、悟诗品诗。感悟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内涵,以及谴词用句的精妙。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这次我想深挖一下。介绍不同内涵的春天诗,从而让学生懂得人的思想性情不同,在他眼里,春天也是不同的。

如:书上两首诗,表达的春天的饱满烂漫,春天的勃勃生机。

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表达的是怀古;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表达作者的亡国之痛。

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谁不忆江南?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江南。

柏庐实验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诗词。希望经过这样的指导,能使他们对诗词更好的理解和感悟。

你们认为呢?

课后反思1:

游园不值》一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究竟是园的主人还是诗的作者爱惜这绿色的苔藓?一直是诗评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就我的揣摩而言,应该是诗的作者不忍心让自己木屐的齿踏坏了这青嫩的苔藓。因为从后文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此时此刻是怀着满心的欢喜来欣赏这出墙的红杏,想象这园内的春色。带着这样的心情来游春的作者,诗皆著有我之境。

以此来观照前诗,那么说成是作者惜春也就不难理解了。课堂上就此点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更深地感悟诗的意蕴。

在教学或学习中,我们发现了问题,于是我们把问题拿出来,大家一同讨论,不管是教师与教师的讨论还是教师与学生的讨论,还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都学会了细致观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研究课本。

课后反思2:

在《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中,还谈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千古名句,有一个学生就问了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呢?问题问得有价值,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两句诗,理解字面意思。

(2)启发学生思考:除了字面意思外,有没有更深的意思了?交流体会。

(3)感知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力向前发展的。

课后反思3:

古诗教学,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完《宿新市徐公店》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了自主作文p2页的改写《宿新市徐公店》,更巩固了学生本教时的学习,拓展了知识面。

课后反思: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

刘老师在备课时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预设。我在教学时结合刘老师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作画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而形象地再。

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诗虽古,但可以上出新意,课堂除了琅琅的读书声,还可以有创新的呼喊声!总的感觉教学设计非常好。

课后反思:柏庐实验小学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谓如火如荼,每天可见学生摇头晃脑,可听琅琅读书声。但是,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教师时间有限,不可能篇篇加以介绍。

于是,结合今天的课,我给学生拓展延伸,详细介绍了《虞美人》。

师:由于时代不同,作者处境不同,心境不同,所以,他眼中的春天也是不同的。

作者:李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

因此,春天在他眼里:

春花秋月何时了:对于作者来说,春花秋月不想看,不愿看,也不忍看。

小楼昨夜又东风:哪堪回首故国啊!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的乡愁、亡国之痛,如同那滔滔春水绵绵不绝。

请大家欣赏我班的优秀诗文改写《游园不值》:

春天里,哗哗流淌的小溪灌绿了河畔的小草;和煦的春风,吹红了田野边的花朵;唧唧喳喳的鸟鸣声,唤出了春姑娘美丽的身影。

一天风和日丽,著名诗人叶绍翁前去拜访一位老友,一路上他抬头望见柳树,它们的枝条像一位位小姑娘的秀发在空中摇曳。柳絮随风飞舞像是漫天的飞雪,有的落在河中,有的落在地上,像一个四海为家的游子。这时再放眼望去,枝梢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烟纱雾幔,那纤细的枝条上一个个翡翠般的嫩芽,悄悄地给人间带来了春的气息。

叶绍翁真的舍不得让屐齿印留在那软绵绵的青苔上,因此他是那么地小心翼翼,惟恐破坏了这饱满烂漫的春色!他轻轻地扣着门,却久久不见主人前来开门,他有点儿失落,有点儿惆怅,但不经意的一眼却让他尽兴而归,你瞧:是一枝红杏!

那红杏挣脱着束缚探出墙来,它微微泛出淡红的美,有几朵是那么地艳,像炉中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充满激情;有几朵又是淡粉色的,像傍晚伴随夕阳归去的晚霞满怀柔情。

叶绍翁此时已经陶醉了,完全沉浸在这富于生机的春色中,不禁吟出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千古名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练习题

24 古诗两首。课时测评方案。字词模块。一 用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遮掩 卷起。二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卷散。三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四 判断对错。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中的 醉书 就是指作者喝醉酒的时...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教案。教材分析 贾岛的 寻隐者不遇 描写作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和隐者徒弟的几句对话。可是全诗看不到一句问话,只能看到童子的答话。贾岛采用以答代问 寓问于答的手法,仅以二十字就表达了完美的诗意,可见作者推敲字句的功力之高。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和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由一枝红杏如何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