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6 3实践与探索四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发布 2023-03-14 01:49:28 阅读 7081

6.3实践与探索(四)

知识技能目标。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数学式子),通过对抽象式子的演绎变化,使实际问题得到解答的过程.要实现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就要找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已知数及所设的未知数把它表示成等式.因为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过程性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到在解行程问题时画示意图能使数量关系直观化,更容易地找出用于列方程的相等关系;

2.使学生掌握行程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是:

路程=速度×时间。

变形可得到: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3.使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相等关系: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和,追及问题的相等关系:追及时间×速度差=被追及距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例1 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吴小红同学给出了一种解法:

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x千米,由实际时间比原计划乘公共汽车提前了45分钟,可列出方程。

解这个方程:

3x―x―x=90

x=90经检验,它符合题意.

答:小张到火车站的路程是90千米.

张勇同学又提出另一种解法:

设实际上乘公共汽车行驶了x千米,则从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3x千米,乘出租车行使了2x千米.注意到提前的小时是由于乘出租车而少用的,可列出方程。

解这个方程得:

x=30.3x=90.

所得的答案与解法一相同.

讨论试比较以上两种解法,它们各是如何设未知数的?哪一种比较方便?是不是还有其它设未知数的方法?试试看.

二、**归纳。

1.行程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

变形可得到: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2.常见题型是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不管哪个题型都有以下的相等关系:

相遇: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和,追及:追及时间×速度差=被追及距离.

三、实践应用。

例1 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甲地有一列慢车每小时可行40千米,乙地有一列快车,每小时可行60千米,请你提出问题,并列出方程.

分析根据条件,可提出许多问题,现举例如下:

提问①: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多少时间相遇?

设经过x小时相遇,如图(1),则有 40x+60x=180

提问②: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背而行,多少时间相距360千米?

设经过x小时相距360千米,如图(2),则有 40x+180+60x=360

提问③:两车同时同向而行,若快车在慢车之后,则多少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

设经过x小时快车追上慢车,如图(3),则有 40x+180=60x

提问④:两车同时同向而行,若快车在慢车之后,则多少小时后快车与慢车相距50千米?

设经过x小时快车与慢车相距50千米,分“慢车在前”和“快车超过慢车后快车在前”两种情况:如图(4)和图(5),若慢车在前,则有 180+40x=60x+50

若快车超过慢车后快车在前,则有 180+40x+50=60x

例2 一队学生由学校出发,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去某农场参加劳动.走了1千米路时,一个学生奉命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跑步回校取一件东西;取得东西后又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跑步追赶队伍,结果在距农场1.5千米的地方追上了队伍.求学校到农场的路程.

分析:这里,我们可以视“离校1千米处”为起点,“学生”与“队伍”则是同时从同地出发,在距农场1.5千米处追上.用线示图表示如图.

设学校与农场相距s千米,依题意,有下表.

等量关系则从最后填入的“时间”一列中去找.显然,从距学校1千米处“同时出发至追上”,两者用的时间相等.

解设学校与农场相距s千米,则从距学校1千米处到学生追上队伍,学生跑的路程是[1+(s-1.5)]千米,队伍走的路程是(s-1-1.5)千米.

5(s-2.5)=4(s-0.5)

5s-12.5=4s-2

s=10.5

答:学校与农场相距10.5千米.

四、交流反思。

1.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是两类典型的行程问题,在同时出发的前提下,如果我们用v1、v2表示运动双方的速度,t表示运动开始直至相遇或追上所经过的时间,s表示运动开始双方之间的路程,那么相遇问题就有以下的相等关系:

v1t+v2 t=s

即(v1+v2) t=s

追及问题就有以下的相等关系:

v1t-v2 t=s(v1>v2)

即(v1-v2) t=s

从上述相等关系中,v1、v2、t、s这4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中3个,就可以求出第4个.

2.关键词:“同时”或“先走”、“相向而行”等.

五、检测反馈。

1.学校规定早上7点到校,张民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步行,可提早2分钟到学校;若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步行,会迟到2分钟,问张民的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2.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若甲每小时走12km,乙甲每小时走10km,a、b两地之间的路程为66km.出发后经多少时间两人相遇?相遇后甲经多少时间到b地?

3.某校学生列队以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在队尾,校长让一名学生跑步到队伍的最前面找带队老师传达一个指示,然后立即返回队尾,这位学生的速度是8千米/时,从队尾出发赶到排头又回队尾共用了12分钟,求学生队伍的长.

4.甲、乙两辆车分别从a、b两地相向行驶,甲车比乙车早出发15分钟,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为2∶3,相遇时甲比乙少走了6千米,已知相遇时乙走了1小时30分,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和两地距离.

七年级数学实践与探索

问 1 2 中的长方形的长 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 2 中的宽比长少 4厘米 改为3厘米 2厘米 1厘米 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

七年级数学实践与探索

7.3实践与探索。第二课时。教学目的。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 互相交流 去尝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重点 难点。1 重点 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关系。2 难点 寻找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 ...

七年级数学下册《7 3实践与探索》导学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 7.3 实践与探索 导学案华东师大版。第一课时。一 学习目标。1 能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2 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二 学习重点 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