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相关知识链接。
1. 从人体的结构层次上看,血液属于组织,其中的细胞为血细胞。
2. 人体通过消化系统获得的营养物质以及通过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都是通过血液进行运输的。
教材51页资料分析——分析血液的成分。
1) 将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的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的现象: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层红色的部分是红细胞。两层的交界面还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这是白细胞与血小板。
(抗凝剂是指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或称抗凝物质)
2) 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对血液成分进行的化验检查,病人血液成分的变化可作为对疾病作出诊断的参考。一般来说,血常规化验单上注明了血液中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等的测定值和正常参考值。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1.成分。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90%),其次是血浆蛋白(约占7%),其余是溶解在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包括通过消化道吸收来的各种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此外血浆中还含有许多与凝血、抵御疾病等相关的血浆蛋白。
2.主要作用: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教材52页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重点、难点)
1)目的要求: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将显微镜对好光,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体积最大的血细胞是白细胞。
2.红细胞(重点)
1)形态结构: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这样可以增大表面积,提高运输氧的能力。)
2)寿命: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它的寿命不会很长,一般只能生存120天左右。但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不会因此而减少,原因是骨髓能不断地产生新的红细胞来补充。
3)作用:红细胞呈红色,是因为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铁,它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红细胞在肺部获取氧,然后随血液流动,在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将氧释放,供细胞利用。
4)贫血:贫血是由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引起的。贫血患者会出现身体疲劳,面色苍白等现象,可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3.白细胞(重点)
1)形态结构:在三种血细胞中,白细胞的体积最大、数量最少,无色,球形,有细胞核。
2)作用: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因此,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人体内时,伤口周围常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发炎”。人体内有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会增多,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检测白细胞的数量来诊断人体是否有炎症。
白细胞能吞噬病菌,病菌被消灭后,炎症也就消失了。白细胞吞噬很多病菌后,自己也会死亡。所以从伤口流出的脓液主要是死亡的白细胞)
4.血小板(重点):血小板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
1)形态结构: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无色透明,形状不规则。
2)作用:当人受伤时,有时伤口会流血,血小板会在伤口处聚集,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形成凝血块堵塞伤口而止血。因此,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3)过少时的危害:如果血小板过少,常见的表现是**出现血点、淤斑、青紫,鼻子、牙龈易出血(血友病)或女性月经量过多等。
5.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6. 血液的功能。
血液中的血浆可以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血浆中还有许多与凝血、抵御疾病等相关的血浆蛋白。红细胞可以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血小板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由此可见,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学习目标。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找到三种血管。
相关知识链接。
1.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的,不仅具有运输的作用,还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2.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在肺泡和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之间进行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仅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的交换。
知识点一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 目的要求。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材料用具。
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纱布),载玻片。
3.方法步骤。
1)包裹小鱼: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安放小鱼: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待鱼安定后,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
3)观察: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其中管径最小的血管是毛细血管,其内血流速度很慢,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毛细血管由小动脉的分支形成,另一端又汇集成小静脉。
4.实验结论。
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可以观察到三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其中,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注意:①实验时要选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尾鳍色素少便于观察,只有活的小鱼其血管内的血液才会流动。
用浸泡的棉絮包裹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并在观察时经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是为了维持小鱼的正常呼吸。这是因为鱼用鳃呼吸,而且吸收的是水中的溶解氧。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练习卷
第三次月考试卷。七年级生物试题。满分 100分 完卷时间 60分钟 一 选择题。1 血液循环过程中,将静脉血转变成动脉血的部位是。a 肺动脉 b 心脏 c 肺部毛细血管 d 组织处的毛细血管。2 下列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为动脉血的是。a 上腔静脉 b 下腔静脉 c 肺静脉 d 肾静脉。3 用沙布扎紧上臂...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人体各系统的相互协调 教学设计。广州市广园中学刘芳 2012.4.20 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着重学习了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人体是一个微妙的 精细的整体,在健康状态下,其循环 呼吸 神经 内分泌 消化 血液 骨骼 泌尿等各个系统,均以生理活动为中心,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一 人的由。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三方面的变化 运动方式 半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 使用工具 不会使用工具 使用天然工具 制造并使用工具 能够用火 大脑越来越发达,产生了语言和意识。人的生殖。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