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农耕文明的形成。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南北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同特征——南稻北粟,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例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了解新石器的概念;了解水利对于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知道禅让制是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理解原始人类由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形成,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初步学会利用、整理和归纳资料的历史学习方法。能运用教科书的相关文字、**资料简单地分析、解释历史。通过问题研讨法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协作精神。
3.认识农耕文明的产生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社会进步;大禹治水的成功事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以河姆渡、半坡遗址为例,了解中国南北方农耕文明差异的成因和基本特征。难点:从大禹治水的事例中理解到水利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性。说明:
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南北方农耕文明差异的成因和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故为本课重点。
2.大禹治水的成功是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一个范例,它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是农耕文明进步的标志。治水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逐步加深,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中的因果关系,初中学生较难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传统上中国南北方导入。
主食:北方——面食;南方——大米。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个别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提问:今天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主食分别是什么?南北不同的饮食习惯是从何时形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几千年前去看)
思考:为什么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饮食会有不同的?以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科书p8-10有关河姆渡、半坡遗址的文字、**资料。
仔细阅读教科书的有关资料,学习了解如下内容:
1.河姆渡、半坡遗址分别是长江、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科书的相关资料,通过问题研讨学习,掌握知识。思考:
1.河姆渡、半坡农耕文明有何基本特征?
河姆渡:种植水稻、饲养禽畜,捕鱼狩猎,制造陶器,建筑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半坡:种植粟和黍,饲养猪狗,用纺轮制作麻布;制造彩陶,建筑半穴居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2.形成这些基本特征的地理因素是什么?
河姆渡:江南地区,气候湿润氷网密布,适合种植水稻;半坡: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温暖,肥沃的黄土地适合粟黍等旱地作物生长。(呼应导入中的问题)
在学生阅读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文字、**等资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对历史现象作客观解释的学史方法。
南稻北粟。2.河姆渡、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南北农耕文明各有什么特征,并说明成因。进而了解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的“南稻北粟”格局。
阅读后,小范围讨论,交流发言,形成较客观的认识。
教科书p10-11:有关。
仔细阅读教科书有关“大禹治水”的。
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作适当指导:
1.引导学生讨论教科书“各抒己见”中的“堵”与“疏”两种不同治水方案的弊与利,联系现实说明“堵”与“疏”的不同功能,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分析大禹治水成功意义: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保障了人民的安全,还标志着农耕文明的进步,治水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逐步加深,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原始民主制。
提出问题: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史实?
通过阅读文字和**资料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从而突破难点;从大禹治水的成功事例中体察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了解水利对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等。
大禹治水”文字资料、**资料,的文字、**资料。
材料:大禹治。
上下五千年》、《史。
根据学习目标与要求,提取历史信息,思考如下问题:
1.分析、讨论教科书p11“各抒己见”
记·夏本纪》中的问题。
2.分析大禹治水成功的意义。
3.了解“禅让制”。
小组分析材料,讨论问题,推选代表作陈述发言。
水等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黄河流域。
地域特征:南稻北粟。
农耕文明的形成。
发展进步:兴修水利。
长江流域大禹治水。
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训练设计]小张、小李和小王三位同学就“半坡人是否掌握制陶技术”展开了讨论。老师问他们的观点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小张说:“我听研究历史的爷爷说‘半坡人没有掌握制陶技术’。”小李说:
“我看课本上这么写着‘半坡人已经掌握了制陶技术’。”小王说:“我参观过半坡出土文物展览,看到了半坡考古发掘出的陶器。
”请你说说他们分别通过什么材料得到历史信息?
案例]问题**: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史实?
教学实施过程:
教师:提供关于大禹治水的材料,如《史记·夏本纪》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青铜器上对大禹治水的记载、绍兴大禹陵的介绍等,让学生分辨这些材料的可靠程度。
学生:能区分史料的种类,遗迹实物、史书文献、口传史料等。教师:这些材料,能否印证“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自意见。有的说完全能够,有的说不一定,还有的说不能够。分别推选代表作陈述发言。
分析:本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以大禹治水为载体,帮助学生分清各种不同的史料,知道遗迹实物、史书文献、口传史料等不同的材料的可靠程度是不同的,在使用中应该有所区别。由于七年级学生对史料的认识较肤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深入浅出,切忌理论性过强。
历史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华东版
原始农耕文化 教学案。主备人 南勇 一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简述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二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1.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2.难点。分析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原始先民的生产 生活状况,比较中国南 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三 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认识中国早期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异同。知识与技能。自学课本知识了解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 过程与。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以北京人 山顶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课题原始农耕生活课型新授课课时1时间。主备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教具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授新课。学生不看课本举手回答。继北京人之后,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原始居民繁衍生息?人类社会又取得哪些进步?他们是怎样生活的?1.半坡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6 8页教材了解半坡居民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