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北京。
课改版。导入。
欣赏歌曲:北京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萧乾。
2.体会作者在描写北京小胡同过程中所寄寓的感情。3.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
萧乾(1910.1.27--xx.
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20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42--202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
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2024年获挪威王国**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
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集《篱下集》,长篇**《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教学过程。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
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
三是捉**,逮蛐蛐。
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这样比较着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的?说说吧!
明确: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尤其是儿时的回忆,更容易引起人的怀念。作者走南闯北,辗转他乡几十年,更易生思乡之情。
另外,北京的小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状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也正是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5.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有较强的说明性,简单的勾勒,却于平淡中现出真情。
例如文章第4段,短短百余字,就简要地把母亲去世后寄养在堂兄家,半工半读,上高中因**被变相开除,后又回北平上大学等走南闯北的几十年经历叙述清楚了。也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不论我走到**,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怀念之情流露出来。
主题思想。
本文以回忆北京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之情。小胡同仅仅是家乡的一种象征,作者真正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和往昔岁月。拓展延伸。
汪曾祺《胡同文化》(**文章录音,然后做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知识梳理 要点归纳 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课堂训练 一 选择题。1.魏晋时期,选拔 的主要标准是。a.才能和学识 b.门第和出身 c.民族和地域 d.等级和财产。2.隋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 参加科举考 b 辛勤耕作 c 作战立功 d 经商致富 3.唐...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
兰陵县第二实验中学教案。学科课题。美术。年级。七。主备人课型。冯阳光新授。参与人课时。时间。编号。色彩的对比。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教具教学环节。主备教师教学设计。一 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二 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年级下册第4课评课稿
七年级下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评课稿。武红。怎么教 是以明确 教什么 为前提的,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而 历史课程标准 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明晰课程标准,突出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姚伟老师的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给了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一,研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