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的风格特点,喜爱非洲民族民间**,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文化。
(二)模仿演唱非洲民间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感受、体验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三)聆听非洲《鼓乐》及非洲民间乐曲片段,感受、体验非洲鼓乐的风格特点,并能够模仿简单的非洲**节奏。
(四)知道马林巴、非洲鼓等代表性非洲民间乐器,并能辨认这些乐器的音色。
(五)能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民间**中,辨别其中具有非洲风格特点的**。
二、教材分析
(一)《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1.背景资料
中非,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南部为丘陵性高原,北部为平原。热带性气候。
境内有很多河流。面积617000平方公里,人口225万。人口集中在西部。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主要种植棉花和咖啡,森林面积广大,盛产名贵木材。矿产丰富,主要生产钻石和**等。
公元9世纪出现过一些部落王国。2024年法国入侵。2024年独立,成立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
2.歌曲简介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由“黑色之音”演唱组演唱的一首中非民间歌谣。“黑色之音”是英国一个女子无伴奏歌唱团体,由5位英国籍黑人女歌手组成。她们本人来自加勒比海地区,但她们的祖先都是非洲西部黑人。
该演唱组专门演唱全世界的黑人**,既有非洲的传统歌曲、黑人灵歌,也有拉丁美洲的黑人歌曲。该演唱组成立于2024年。她们的歌声不仅在非洲故土回荡,也把黑人**传播到了北美、欧洲和拉丁美洲各地。
2024年2月,她们来到北京,把全球黑人丰富多彩的歌声带给中国人民,受到热烈欢迎。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由“黑色之音”演唱组改编演唱的中非民间歌谣,演唱形式为无伴奏女声三重唱。全曲没有语义性歌词,只有“嗨呀,嗨呀”一类的衬词。表达了一种相互呼唤的情景。
黑人歌唱的特点是: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呼应歌形式;为多声部**,尤其是复调**:强烈多变的节奏和喜欢用多线条节奏;对敲击乐器的偏爱等。
这首《阿伊亚—非洲的灵感》从头至尾都采用了领唱和合唱相交替的非洲传统呼应歌的形式。即由一个人唱出一个固定的、不断重复的音型,然后另一个人独唱,同时由三个人组成重唱,形成三条旋律线同时进行的结构,女高音声部有时用花腔演唱。在**进行中又形成模仿、交替等,错综复杂,富有生气。
本课采用“黑色之音”演唱组的原始演唱录音。乐谱根据演唱音响记录。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演唱时反复遍数较多,各段的反复和连接情况。
a (一遍)→b反复三遍)→b两遍)→b两遍)
b+e一遍)→b两遍)→b两遍)→b一遍)
b+c两遍)→b两遍)→b一遍)→结尾( b变化了的e ,渐弱。
注:在b+c时,b减少一个声部。
歌曲结构简图如下:
(二)《非洲鼓和鼓乐》
1.非洲鼓和鼓乐
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被称为非洲传统**之魂。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离不开鼓。非洲**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节奏的基础,是表达**语言的最重要的乐器。
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
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者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在非洲许多地方,还盛行评选鼓手一类的赛鼓集会,例如,在加纳举行的“赛鼓会”上,鼓手们分为两组擂鼓对阵。先用明快、热烈的鼓声颂扬酋长的美德、功绩,然后用徐缓、清新的鼓点叙述远古的神话、传说,接着又用急骤的鼓点宣布族内的新闻趣事。
鼓声中复杂多变的节奏表达出人们各种不同的感情,时而使人悲愤填膺,时而引人开怀大笑……
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和演奏技巧都是独特的。非洲有几十种基本鼓型和数百种鼓的变形,大如水缸到小如茶杯。鼓的形状有陀螺型、圆锥型、台柱型、正方型,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形,甚至还有人形的鼓。
非洲鼓上还画有各种图形,还加上各种装饰性的或音响性的饰物。持鼓方法有把鼓置放在两腿中间,也有把鼓夹在腋下,或挂在颈上,挎在肩上。击鼓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鼓的演奏方式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独奏和重奏鼓的节奏复杂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集体击鼓时,鼓声气势磅礴,雄壮激越。
非洲鼓中最常见的是一种被称为“达姆达姆”的中等尺寸的鼓,置于双腿中间用手敲打,演奏带有很强的即兴性。
2.背景资料
加纳。位于西非,面临大西洋。面积239平方千米, 人口183万。
大部为低洼平原, 由北向南倾斜。纵贯全境的沃尔特河由北向南注入几内亚湾。属热带气候,全年分雨季和旱季,无四季之分。
矿产丰富,盛产**、钻石等。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从事农业生产,盛产可可,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产量三分之一。公元4世纪建立加纳王国,14年葡萄牙入侵,被称为“**海岸”,随后,荷兰、英国殖民者纷纷入侵,掠夺**、象牙,贩卖黑奴。
19年**海岸独立,改名加纳,19年成立加纳共和国,首都阿克拉。
3.乐曲介绍
本单元的《鼓乐》是非洲加纳共和国阿散蒂部落的一首民间鼓乐曲。这首鼓乐曲具有典型的非洲**节奏特点——这种节奏被称为“跨节奏。
“跨节奏”是非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非洲鼓乐演奏中,不同的人演奏不同的节拍,从横向历时的角度看,每个人都保持着同样的时间长度,并不断地反复。但是从纵向共时的角度看,就形成了极为复杂的节奏组合。
在建立起这样的节奏模式以后,各个演奏者还做出各种变奏。也就是说,一群人在一起演奏,每个人演奏的节奏与别人是不同的,各个节奏声部又都在同一个周期里独立地反复演奏,形成非常复杂、彼此跨越的节奏。因此,被称之为“跨节奏”。
演奏这首《鼓乐》曲的各种乐器包括:铃铛和拉托(拉托是一种节奏乐器,由葫芦制成)、鼓1、鼓2、鼓3、鼓4、鼓5,各种乐器按照顺序逐渐加入演奏,并不断反复,最后6件乐器同时演奏。他们的节奏是各不相同的,各自在基本的节奏周期中不停地反复。
以课本上的鼓乐队“跨节奏”图为例:
这首鼓乐曲包含6个节奏声部:第一声部a铃铛和拉托;第二声部b鼓1;第三声部 c鼓2;第四声部d鼓3;第五声部e鼓4;第六声部 f 鼓。
图中“ ”表示:鼓和铃铛声音;“ 表示:鼓、铃以外再加上鼓掌等声音。
从a开始演奏,随后b 、逐一加入,直到 f 然后各声部同时进行。
如果把这个圆形换成类似一般乐谱的形式,是这样的:
(三)非洲民间乐曲片段
1.《西非民间**》( 马林巴合奏)
西非是指非洲大陆的西部沿海与内陆地区,面临大西洋的几内亚湾。境内有西非最大的尼日尔河。西非地区的国家有:
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和尼日利亚。
马林巴。流行于非洲各地的木琴称为马林巴。非洲马林巴有数百种之多,有的仅有1至4键,多为10至22键,还有2至6人共同演奏的大型木琴。
非洲马林巴大体上有三种样式,一种是容器式,即把系列木琴键置于一个容器的共鸣箱上,这种木琴主要流行于西非和中非一些国家;另一种是把木琴键架在两根香蕉树干上,用插在树干上的小木棍固定琴键的位置,这种木琴主要流行于西非、中非和东非;第三种是把琴键悬挂在木架上,在它的下面吊有许多干葫芦作为共鸣器,这种木琴多见于森林地带。马林巴既可独奏,也有2至4架琴的小合奏,还有10至30架马林巴琴的大型合奏,也还有和其他乐器的合奏。中南美洲、东南亚及其他国家也有各种的马林巴,但与非洲的马林巴略有不同。
现代世界上许多国家把马林巴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并建立有马林巴演奏乐团。
本单元选用的这段**由两架非洲马林巴一起演奏,是冈比亚人演奏的原始录音。这种马林巴琴带有共鸣箱,声音明亮、悦耳,和正规乐队中使用的木琴音色相似。第一架马林巴先奏出相对固定的节奏型和旋律的反复,随后第二架马林巴加入,第二架琴的音调比第一架琴略高,旋律变化明显,不断奏出优美的旋律。
两架琴的两个声部节奏变化极为丰富,但是相互映衬、十分和谐。具有鲜明的非洲**特点。
2.《战士的舞蹈》(南非鼓独奏)
南非是指非洲大陆的南部沿海及内陆地区,西临大西洋,南临印度洋。主要国家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等。南非有少数白人居住。南非黑人主要是班图语系部族。
非洲鼓。前面已有详细介绍。本单元选用的南非鼓独奏《战士的舞蹈》同样是南非人演奏的原始录音。
这是一种比较大型的鼓,声音洪亮。是一种表现战士们勇敢、热情舞蹈的伴奏**。其基本节奏型是这样的:
(四)相关知识
1.非洲**的概念
非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无疑是指整个非洲大陆。从包括**在内的文化角度来看,非洲往往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所谓非洲**是指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又称黑非洲)各种族部落的**。由于北非与西亚同属于阿拉伯地区,无论从历史、民族、语言、宗教,还是从文化方面来讲,北非与西亚的联系要比与黑非洲更为密切。
因此,一般民族**学和比较**学研究中,均将北非**和阿拉伯地区**连在一起。另外,南非部分白人的**,也不包含在非洲**范畴内。因此,本教材将非洲**界定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黑人**范围以内。
2.非洲**概况
非洲大陆有数十个国家、数百种语言和难以计数的族群和部落,聚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分两大民族(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亚以西至大西洋沿岸,肤色黝黑的苏丹人;赤道以南,肤色浅黑的班图人)和四个少数民族(东非之角的含米特人;马达加斯加的马来人与黑人的后裔部落;西南非洲的柯依桑诸部落;散居于中非热带丛林中的俾格米人)。
由于众多繁复的部族和各种外来的影响,非洲的**文化既千差万别,丰富多样,又具有黑非洲民族**的共同特性,相互联系而具有共同的传统。例如,非洲各部族的**的共性是,西非和中非的复杂多变的节奏,旋律中常见三度音程进行;东非和南非的比较稳定的调性,多种形态的多声部演唱、演奏,以及对鼓的喜爱和崇拜等。
非洲黑人**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非洲,**活动多数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的,许多劳动往往有**相伴随,**在许多重要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各种**活动常常带有社交的性质。
他们通常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或者是一个广场、市场,或者是一片树林、一个庭院、一处陵墓。在这种公众活动中,自发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他们通过集体**舞蹈演出、载歌载舞的狂欢,加强彼此的感情,加强部落成员间的联系。
这时无论男女老幼,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都可以参加到合唱、乐器合奏和舞蹈中去。即使在有专业**家表演的场合,他们与观众也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
总之,在非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既注重艺术性,又强调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纯粹用于娱乐,又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还是部落成员表达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颂神,又可赞美人,还可以用来驱魔祛病。
《非洲的灵感》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
word格式 可编辑 非洲的灵感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廊坊第十中学么丽。一 教学内容 欣赏和练习 非洲灵感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和欣赏,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 民间 的风格特点,喜爱非洲民族 民间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 文化。2 聆听非洲 鼓乐 及非洲民间乐曲片段,感受 体验非洲鼓乐...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盱眙县第三中学董务宝。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珍惜金色年华。2.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能结合所写文章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3.修改文章能删繁就简,使文章自然流畅。4.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晓之以理 动之...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黄河,母亲河 综合性学习资料。一 诗中赞颂黄河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1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半坡氏族是我国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4000年前,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 繁衍,构成华夏族的主干部分。2 到宋元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