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戴震难师》教学设计及反思语文版

发布 2023-03-06 20:20:28 阅读 6241

《戴震难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培养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2、让学生学会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3、感悟大胆质疑的精神。课型与课时:;1课时教学策略:

1、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释疑难,教师只作适当讲解。

3、每课时的教学方法分为四个板块:译读——质疑——理读——感悟。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第一个教学板块:译读。1、学生自由地大声读。2、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朗读的节奏和语调4、学生分角色再读,边读边对照注释,作好翻译的准备。

5、互译课文。同桌右边的同学读课文,左边的同学翻译,读一句,译一句。再请左边的同学读课文,右边的同学翻译。此时,教师有目的的参与,然后请两个同学上台分角色边读边翻译。

第二个教学板块:质疑。

1、分组比赛拟题并答题。(前后桌四人一组)

教师可根据学生拟题的情况,插入一些问题。2、学生就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进行解答。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

教师要求学生“分类式整理练习”。1、作家作品;2、一词多义;

以之。几3、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

盖(大概)就(靠近)少)无以(无法)

门人(学生)休(停)(距离)

4、用法特别的词。

何以(以何,凭什么)5、省略句。

(他)就傅读书。

(私塾先生)授《大学章句》。③戴震)问塾师。④(戴震)即问。

6、做“难句翻译”类整理①盖聪明蕴蓄者久矣。②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③此非常儿也。

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分类整理练习”)

第四个教学板块:悟读。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什么启发?(同桌议论、发言)2、以“我尝到了质疑的甜头”为题,进行1分钟演讲。

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

知识,懂得道理的事例。3、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戴震大胆质疑的故事。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

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有戴震这种质疑的精神。凡是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避免盲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中外名人有关“怀疑与学问”的事例或名言、名作名言卡或资料卡。

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戴震难师。段玉裁(清)朱文公何以知然?大胆质疑。

评点:古文教学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大多数时候,教师都以串讲为主,学生对一字一句的详细讲解并不感兴趣。李芳师的这一些设计突破了传统古文教学的窠臼。

它以板块式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古文,译读——质疑——理读——悟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引导学生由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生活,“我尝到了质疑的甜头”的一分钟演讲,培养学生**的品质,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再者这份教学设计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和积累,作业收集有关“怀疑与学问”的事例或名言,制作资料卡,让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

这样的古文课堂,学生乐学,学有所得,教师轻松执教,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七年级上册语文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 人教版七上第六单元第30课 教学设想 本单元几篇文章均属于寓言故事。寓言的特点就是通过一则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讲清一个深刻的大道理。这是一篇文言文。初一的学生对于浅显的文言文,通过课下注释会有初步的了解,同时这个故事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学生在文意的理解上应该不成太大问...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学设计

1 散步。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积累 分歧 信服 霎时 委屈 嫩芽 拆散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2 过程与方法 掌握朗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如角色代入法 情景代入法,文。字色彩法,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品味文。中的人与情。通过抓关键词 关键句来感知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一 单元分析。本单元以家庭 亲情为主题。单元整体是精心构建的,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秋天的怀念 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 子欲养而亲不在 的悔恨。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去解读,是培养学生 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羚羊木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