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发布 2022-07-23 06:35:28 阅读 502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于2023年1月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

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这次教材选编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

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教学设想】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性学习。

第1页。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性学习。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课后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另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

第2页。导引法、指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

2.采用多**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新课。

b.生字释词(点击幻灯片)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四、质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3页。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五、拓展。

练笔: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下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第4页。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二、合作**。

设疑**](1~4段)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课件出示问题组:

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提示: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③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

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第5页。教师小结]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②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③看得出神、惊呼跳跃……从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朗读研讨](5~12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学生朗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

引导问题**,解决好如下问题。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第6页。课件出示问题:

a.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

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b.

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c.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互动小结]

这一幕,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文中“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但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

第7页。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

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三、体验拓展。

1.阅读周粲的《满天的风筝》,将他的这篇文章和本问文做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何不同?2.现在离周六还有x天时间,请大家抽空做个风筝,一起来操场上放风筝。【教学感悟】

风筝》一文,意蕴丰富,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使读者面对同样的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以人为本。

教学中拟让学生反复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

第8页。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合作**,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第9页。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7 21《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受,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的孩子们一起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的快乐,感受那天真的童真童趣。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 读中悟情 思中想象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教学目标 1 会认 丧 坊 等5个生字,会写 精 希 等12个生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 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 字词常识积累 集 呐喊 和 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等。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 野草 都收在 鲁迅全集 里。2 检查预习 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3 古人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 就是说在听读或默读时,都要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读书学习方法,做批注...

语文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风筝 教学设计。文本简析。鲁迅先生在 风筝 中以反省 精神的虐杀 为核心,抒发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十分关注儿童问题。在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略论中国人的脸 等文章中,他对中国孩子太过于 向 静 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 而缺乏必需的 兽性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