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发布 2023-03-06 04:08:28 阅读 6726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检验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过程性目标:经历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和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例如下面的问题:

问题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这个问题用数学中的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解 (328-64)÷44

= 6 (辆)

答: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6辆。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里还学过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

二、**归纳。

方法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办法。

解设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x辆,则共可乘坐44x人。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44x + 64 = 328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自己试试看。

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过程是:

观察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所列的方程;写出答案。

问题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方法一:我们可以按年龄的增长依次去试。

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

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来解。

解设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师年龄是(45+x)岁。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

这个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它的解,即只要将x=1,2,3,4,…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哪个数能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样得到方程的解为 x=3 .

评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

三、实践应用。

例1 甲、乙两车间共生产电视机120台,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乙车间的3倍少16,求甲、乙两车间各生产电视机多少台(列出方程,不解方程)?

分析等量关系是:

甲车间生产的台数 + 乙车间生产的台数=电视机总台数。

解设乙车间生产的台数为x台,则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3x-16)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x +(3x-16)=120

例2 检验下面方程后面括号内所列各数是否为这个方程的解:

2(x+2)-5(1-2x)=-13,解将x=-1代入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2(-1+2)-5[1-2×(-1)]=13

右边=-13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1是方程的解。

将x=1代入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2(1+2)-5(1-2×1)=11

右边=-13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1不是方程的解。

四、交流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了下面两个问题:

1.复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应用题;

2.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

五、检测反馈。

练习题。六、课后作业。

习题题。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

2.使学生了解移项法则,即移项后变号,并且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3.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

过程性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并获得方程的两个变形过程;

2.通过对方程的两个变形和等式的性质的比较,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3.体会移项法则:移项后要变号.

教学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

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

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

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

二、**归纳。

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何移动天平左右两盘内的砝码,测物体的质量.

实验1:如图(1)在天平的两边盘内同时取下2个小砝码,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3个小砝码的质量.

实验2:如图(2)在天平的两边盘内同时取下2个所测物体,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2个小砝码的质量.

实验3:如图(3)将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缩少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3个小砝码的质量.

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反映了方程的变形过程,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

方程是这样变形的:

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请同学们回忆等式的性质和方程的变形规律有何相同之处?并请思考为什么它们有相同之处?

通过实验操作,可求得物体的质量,同样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三、实践应用。

例1 解下列方程.

1)x-5 = 72)4x = 3x-4.

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x-5 = 7的两边同时加上5,即x -5 + 5 = 7 + 5,可求得方程的解.

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4x = 3x-4的两边同时减去3x,即4x-3x = 3x-3x-4,可求得方程的解.

即x = 12.

即x =-4 .

像上面,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transposition).

注 (1)上面两小题方程变形中,均把含未知数x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

2)移项需变号,即:跃过等号,改变符号.

例2 解下列方程:

1)-5x = 22) ;

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5x = 2的两边同除以-5,即-5x÷(-5)= 2÷(-5)(或),也就是x =,可求得方程的解.

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的两边同除以或同乘以,即(或),可求得方程的解.

解(1)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x =.2)方程两边都除以,得。

x =,即x =.

或解方程两边同乘以,得。

x =.注:1.上面两题的变形通常称作“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

2.上面两个解方程的过程,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 = a的形式.

例3下面是方程x + 3 = 8的三种解法,请指出对与错,并说明为什么?

1)x + 3 = 8 = x = 8-3 = 5;

2)x + 3 = 8,移项得x = 8 + 3,所以x = 11;

3)x + 3 = 8移项得x = 8-3 , 所以x = 5.

解 (1)这种解法是错的.变形后新方程两边的值和原方程两边的值不相等,所以解方程时不能连等;

2)这种解法也是错误的,移项要变号;

3)这种解法是正确的.

四、交流反思。

本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方程的变形规律:

1)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通过上面几例解方程我们得出解简单方程的一般步骤:

1)移项: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2)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或同乘以未知数系数的倒数),得到x = a 的形式.

必须牢记:移项要变号!

五、检测反馈。

练习:1题。

六、课后作业。

练习:2题。

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方程的变形法则,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所经历的转化思想。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由方程的变形法则在解方程的过程自主探索、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方法的灵活应用和多样性。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你还记得上节课我们通过怎样的变形来解方程的吗?

解下列方程:

1)3x+2=4x

2)x =

3. p6做一做。

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6-7例3,并回答云图中所提出的问题。

运用知识,训练技能。

完成课后练习题1-6.

通过例题的学习和练习的解答,思考如何来解方程?

拓展深化,巩固提高。

解下列方程:

(1)3x-7+4x=6x-2

2)a-1=5+2a

3)2y+3=11-6y

4)x-1-2x = 1

已知:y=3x+2, y=4-x, 当x 取何值时, y=y?

单项式ab与 -8ab的和仍是单项式,求x的值。

将 6x=7x两边都除以x,得到6=7,面对这个可笑的结论,四名同学分别指出了错误的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

a.甲:“方程本身就是错误的。”

b.乙:“这个方程没有解。”

c.丙:“因为6x小于7x。”

d.丁:“因为方程两边都除以了0。”

五、畅谈收获,分享成果:

1. 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2.解方程的结果一定要转化为x=a的形式。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收获?

六、布置作业:

p7 习题6.2.1

板书设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对顶角

对顶角。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对顶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运算。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 猜想 说理 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练习册答案

97页。10.解 设底边为2xcm,则腰为3xcm,由题意得,2x 3x 3x 24 解得,x 所以,底边2x 腰3x 经检验,符合题意。答 这个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11.解 由题意,1 当10 cm为底边时,设三边分别为10cm,xcm,xcm,所以,10 x x 25,解得x 因为 据三角形的任...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一册。第6章实数。6.1.1平方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数的开方意义 平方根的意义 平方根的表示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带领学生 使学生理解数的开方 平方根的概念。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 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 平方根。难点 正确理解平方根的意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