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二章

发布 2023-03-05 19:59:28 阅读 2011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一课时(介绍)

本章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内容:数学伴我成长——人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课程内容标准。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本单元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建议。

鉴于本章承上启下的特点,故教材内容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调节课时数。

教学的总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补充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2.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第11页的练习第1题以及习题1.

2的第6题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3.通过多**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第3页的练习第2题、第5页的练习第2题、习题1.1的第3题与第4题以及第11页的练习第1题等都可以通过多**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给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应给让学生实地考察一些生产、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

5.给学生提供合作、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本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例如对第12页的云图中提出的“如果一家四人,结果是否一样呢?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按“3个大人和1个小孩”、“2个大人和2个小孩”等不同情况得出结论。

6.本章得练习、习题中,有一些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如第10页的练习第1题,由于考虑得方式不一样,会发现前面的数具有各种不同的规律,这样答案自然就不同了。

7.评价时,请考虑以下几点:

1)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利用适量的开放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

3)安排调查活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写读后感,评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5)开展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6)提供成果展示机会,评价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一、课题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导学。第三课时。

一、课题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

2、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一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a、按底面。

b、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六、练习设计: p4习题。

第四课时。一、课题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3)

二、教学目标。

1.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点、线、面等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对“面动成体”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和讨论了生活中的一些几何体,今天再一起来寻找构成图形更基本的元素面、线、点。

1.展示投影(建筑、生活实物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等。

2.你能举出更多生活中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等图形的例子吗?

二)、新授。

1.由观察总结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投影展示正方体和圆柱体。

议一议:1)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

2)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和学生共同总结得到:体由面组成,面由线组成,线由点组成。

3.投影展示课本p6想一想图形(动态)

与学生共同填写:点动成 ,线动成 , 动成体。

4.你能举出更多反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吗?

5.课堂练习:投影展示长方形(矩形),想一想将长方形绕其中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什么几何体?

教师用投影动态演示旋转情况,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化解难度。

三)、小结。

1.生活中图形丰富多彩,点、线、面都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六、练习设计。

p7习题1.2.

自己动手用一张白纸经过裁剪围一个三棱柱(不必粘贴),再围一个四棱柱及一个五棱柱。(注意:可先找一些实物研究)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一、课题 §1.2展开和折叠。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的存在及数学的美,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二、导学。1.自然界中的数学——数学的存在。

2.人们身边的数学——数学的应用。

七年级数学第一二章

一 选择题。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3 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是 2,如果把点a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再将点b向左移动10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那么b c两点所对应的数分别为 4 如果 1,那么x是 5 形如的式子叫做二阶行列式,它的运算法则用公式表示为 ad bc,依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与负数。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正书和负数的意义,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 会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 相反意义的量 3 经历引入负数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二 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难点 理解负数 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三 学法指导 从相...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课题 1。3。2有理数的减法 2 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学会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2,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3,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 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