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1春

发布 2023-02-27 16:38:28 阅读 7494

第一课《春》

课标分析】1、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2、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体会、揣摩、品味优美的句子。【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散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范例,激励学生细心观察、领悟大自然、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写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以至于整个初中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分析】1、刚刚升入初一,学生对于这样专业的写景的文章接触还很少,把握的知识点又是那么高,所以我们要循序渐进。

2、初一的学生,词汇、语句的积累十分的少,阅读量也十分匮乏,不会组织语言来写作。3.、学生对于写作要求做到天天积累、摘抄、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从而不断积累自己的语感。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本文生动、优美的描写手法。

2、体会文章修辞手法的运用,并结合自己写作理解。【教学策略】

1、学生自由朗读、分小组读、重点段落齐读,感受所写景的美。

2、师生自主、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学用具】

1、给学生创造一个非常好的多角度的视觉感受,让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春天。

2、运用多**教学,把有关春天的特征有声有色的展现给学生,亲身感受春的美好。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课前**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内容。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学习目标。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⑴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

(“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

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

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⑶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

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

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

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

上**,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⑷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⑸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板书设计】

11、春(朱自清)

一)、盼春:反复→盼春心切;

拟人→喜春之情。

1)、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2)、春花图:多、艳、甜。

二)、绘春:(3)、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4)、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5)、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三)、赞春:比喻→“新”、“美”、“力”

教学后记】1、通过教授本课,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描绘春的5幅画面能够简单的总结,能基本上体会修辞和优美语句的理解。、

2、对于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讲解优美语句的理解时不够细致、总结不太到位,写景的手法还不大会运用,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加以补充。

3、总之,对于这堂课让我收获很多,既教授了学生知识,还增加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举两得。让我意识到教授学生知识需要不断的循序渐进渐进,从点点滴滴中把知识融会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他们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真谛,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春》教案 11

课题课型教学内容。春 新授课。总课时。两课时。第1课时。授课人。1.了解朱自清及与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教学2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理清文章思路。3.揣摩文章运用比喻 拟人 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教学资源。文章运用比喻 拟人 ...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七语第11课 春 教案。主备人 孙翩审核人 张荣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3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五幅春景图,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教学难点 1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五幅春景图,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教具 多 ...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春》教学设计 新版 新人教版

春。春 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