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图》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直方图。
二)内容解析。
这节课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用直方图可以直观展示数据在某一区域的分布状态,用于对总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推断,直方图的绘制是否合理、准确,直接对数据分析造成影响,要画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图,首先要获取这组数据的频数分布表,其次要选取恰当的组数与组距.
在统计中,用来描述数据特征的统计图,除了直方图,通常还有条形图、折线图等,将直方图与比较类似的条形图进行比较,有助于对直方图特点及适用范围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节课的重点:正确地画出一组数据的频数直方图.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认识直方图,能画直方图。
二)目标解析。
达到目标的标志是:给定一组数据,学生会合理地确定组距与组数,会制作频数分布表,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三、教学问题诊断和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分组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利用频数分布规律来解决问题的统计过程,为了得到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需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一组数据分成多少组合适呢?这不仅与数据的多少有关,也与数据本身的特点有关,组数的多少要适中,若组数太多,数据分布会过于分散,若组数太少,数据分布就过于集中,这些都不便于观察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组数的多少才合适,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尝试过程和归纳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决定组距和组数.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你知道怎样选择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要取得这63名同学的身高的数据.
追问: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收集这些数据呢?
问题2:已知63名同学的身高的数据,要挑出身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我们应该怎样整理数据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指出: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分布情况,即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的方案,了解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和经验,利用频数分布确定入选方法,使学生了解用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意义和作用.
二)**新知。
问题3:究竟分几组比较合适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提醒: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原则上100个数据以内分5~12组较为合适,且组数为正整数。
设计意图:在讨论中使学生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组数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4:组数的多少由什么决定?
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回答:组数多少由组距决定,组距越大,组数就越少,组距越小,组数就越大.
教师直接给出如下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
这说明身高变化范围是23cm
2)决定组距和组数。
如组距选为3cm,则组数=(组)合适。
3)列频数分布表。
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在各小组分布状况用**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整理就得到频数分布表.
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师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并向学生讲解.
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距的比值,如图:
小长形面积的意义。
小长方的面积,因此,小长方形面积就是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大小.
用等距离分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在等距离分组中,由于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该组的频数,因此在作频数分布图时,小长方形的高完全可以用频数来代替.
三)初步应用,巩固新知。
1)问题4:学习教材第148页例题。
教师利用多**投影出例题数据,学生分小组完成本例题.
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分组是否合理,同时注意提醒学生在列频数分布表过程中要认真仔细,不能有任何差错.
学生完成后,同学间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画频数分布图步骤的掌握,以及在统计过程中要严谨,要有耐心.
2)教材第149页练习。
教师布置练习,将全班同学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同学只完成其中的一个小题,并针对该结果提出自己看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分组不同,对结果的决策看法也会有所差异.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说出绘制直方图的步骤?
2)直方图和条形图有哪些异同点?
3)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统计图表,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总结直方图的有关内容。
作业:教科书习题10.2第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某生产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的个数如下(单位:个):
请列出这些数据的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估计这50名工人日生产零件个数的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掌握,以及由频数分布直方图获取数据分布的信息.
直方图》教案。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
重点:数据整理的几个重要步骤。
难点:对数据的分组及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
自学课本163—168页,写出你的困惑。
二、复习引入: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三、新课: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
cm)如下,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
分析: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
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
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
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
=组数', altimg': w': 194', h':
43'}]如:[=altimg': w':
156', h': 43'}]frac=7\\frac', altimg': w':
175', h': 43'}]
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
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
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数)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
注:画记也可以写成频数累计。
所以身高在,三个。
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应次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
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以上三个步骤也对这63个数据进行。
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也选出了比较合适的队员。
你能不能用更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示频数分布的情况吗?
四、思索交流。
1.超市为了制定某个时间段收银台开放方案,统计了这个时间。
段本超市顾客在收银台排队付款的等待时间,并绘制成如下的。
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等待时间6分钟到7分钟表示大于或等。
于6分钟而小于7分钟,其它类同).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
时间不少于6分钟的人数为( )
a、5b、7c、16 d、33
2.已知一组数据8,6,10,10,13,11,8,10,12,12,9,8,7,12,9,11,9,10,11,10,那么频率是0.2的一组数据的范围是( )
a、b、d、
3.将100个数据分成8个小组,如下表:
则第六组的频数为( )
a、12 b、13 c、14 d、15
4.已知20个数据如下:25,21,23,25,27,29,25,24,30,29,26,23,25,27,26,22,24,25,26,28,对这些数据列频数分布表时,其中24.
5-26.5这一组的频数是( )
a、8b、7c、11 d、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直方图》教学设计
10.2直方图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频数 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 2 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重点难点 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是重点 确定组距和组数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描述数据是统计的一般过程。我们学习了条形图 折线图 扇形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今...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 《直方图》教案
10.2直方图 1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意识到与同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组距和组数 频数及频数分布表。教学难点 决定组距和组数。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1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习制作这种统计图的方法。2 结合具体问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频数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直方图
1 在某中学开展的 我为四川 灾区献爱心 捐书活动中,校团委为了了解七年级同学的捐书情况,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从七年级的10个班中抽取50名同学,对这50名同学所捐的书进行分类统计后,绘制了如下统计表 捐书情况统计表。1 在右图中,补全这50名同学捐书情况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2 若七年级共有475名同...